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继美国、欧盟、加拿大、巴西之后的世界第5大农产品出口国,也是除欧盟、美国、日本之外的第4大农产品进口国,对世界农产品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01年加入WTO,是中国农业走向贸易自由化、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基本标志。从2005年开始,中国加入WTO过渡期基本结束,进入“后过渡期”的中国农业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中国农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对国内农业的有利因素将逐步消失,一些深层次的不利因素正在显现,农产品面对的国际竞争压力将全面提升。尽管目前中国农业参与世界贸易体系的程度相对有限,但贸易自由化使中国农产品面临压力。中国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与国外大规模现代化农业难以竞争的局面,在较长的时期内不会出现逆转。中国农业目前仍然是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一些长期困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远没有根本解决,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将面临长越多的压力和挑战。由于我国农产品市场集中度过低,规模过小,并且农产品的鲜活性、替代性强,在信息稀缺下容易产生合成谬误和蛛网效应,同时农业退出成本高,产品缺乏差异化,种类单一,品牌知名度不高,导致农产品市场过度竞争。针对这种情况应对农产品组织进行优化调整,一是将存在于较高市场交易费用的农产品市场交易一体化转化为农产品企业内部的交易,降低农产品市场的交易成本,提高农产品企业的效率和效益;二是实现农产品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将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竞争活力有效地协调起来。宏基创始人施振荣的“微笑曲线”表明,在研发、加工制造和营销三大领域中,研发可获得20%的利润,加工制造业可得8%-10%的利润,营销可得25%的利润。我国农产品应该主要通过研发和品牌营销来提升产品附加值,具体就是通过技术创新,深加工和培养强势品牌来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国际分工的细化导致了国与国之间的比较优势更多地体现为全球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的优势,而非传统的最终产品优势。本文根据我国农产品流通内价值链的分工中的价值分析与战略环节的识别,各区域资源状况并结合农产品流通价值链和产业链进行分析,通过农产品流通价值链条的增值路径来安排未来我国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战略,以实现我国农产品国际经营的国家战略利益。农业产业组织的运作绩效关系到农产品国际经营的成败。本文运用SCP分析框架,从理论上研究了农业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同时以山西鑫源兄弟实业集团公司这一成功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例分析了其组织架构、行为特征与运行绩效。基于对鑫源兄弟实业集团公司的分析,相应提出了其他企业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路径。自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保持持续增长,但也遇到了国外绿色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大宗谷物类产品的成本较高、大都缺乏价格竞争力等问题,这些都制约了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应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大规模的专业化农业产业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把我国的农产品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大力推进环保农业,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冲破农产品技术贸易壁垒,进一步增强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应对农产品国际经营的基本战略是全面提升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论文建议抓好三个关键措施:(1)确立适应WTO要求的农业发展战略;(2)调整农业国内支持政策;(3)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