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主要有3部分内容: 1.山西省虫生真菌资源的采集、培养分离与鉴定 2.对采集到的一株新蚜虫疠霉(Pandora neoaphidis)培养与致病性检测 3.对新蚜虫疠霉代谢毒素组分及杀虫活性的研究 于2001-2002年在山西省各地采集到虫生真菌昆虫标本200余份,培养148份,经分离培养得到菌株89株。种类鉴定采用Ainsworth分类系统,共鉴定到12属,分别是虫霉属(Entomophthora),噬虫霉属(Entomophaga),虫疠霉属(Pandora),毛霉属(Mucor),青霉属(Penicillium),拟青霉属(Paecilemyces),曲霉属(Aspergillus),白僵菌属(Beauveria),绿僵菌属(Metarrhizium),轮枝孢属(Verticillium),头孢霉属(Cephalosporium),镰刀菌属(Fusarium),已鉴定15种。 对采集自太谷的一株新蚜虫疠霉(Pandora neoaphidis)进行了培养并以桃蚜为试虫进行致病性试验。在改进的虫霉培养基上生长4d后,该菌菌落直径1.5-2.0cm,灰白色,菌落表面不平坦带有细密绒毛,基质稍呈肉桂色。初生分生孢子18-32×12-16μm,椭圆形至拟卵形,不对称或对称,乳突不明显或稍明显,多数分生孢子内含多个脂肪滴。以喷洒孢子悬浮液的方式对桃蚜的致病性试验表明:试虫在第3d出现死亡,第5-7d的死亡虫数达到高峰,9d后偶有死亡现象。孢子浓度1.0×10~8个孢子/ml处理试虫,12d累计校正死亡率达80.7%。不同孢子浓度处理结果表明,孢子浓度和试虫的死亡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对新蚜虫疠霉进行液体培养21d,经分步处理培养液得到含其代谢产物的粗毒素样品。采用薄板层析法探讨分离粗毒素的展层剂组成和配比,展层后将硅胶板呈于紫外光254nln下观察展开效果,最终确定展层剂组成和比例为氛仿:甲醇:冰乙酸二16:1:3.用此展开剂展开粗毒素样品后,最多可见较明显的9条呈不同颜色的荧光带,测量记录各条带的盯值,通过比较,认为样品含生物碱类或脂类物质,但不排除为其他物质的可能.用制备薄层法分离制备粗毒素得到较纯的各毒素组分,通过生物检测跟踪组分的杀虫活性。确定组分2与组分5具有较高的触杀效果,而组分1具有一定的内吸毒性,表明毒素在虫病霉对蚜虫的致死效应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必要对毒素的结构作进一步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