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国外学者就开始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探索和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利率市场化起步早、进程快,就利率传导机制而言,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均有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英国、日本等以及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智利、阿根廷等先后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发达国家和印度取得了成功,而南美的一些国家由于采用了激进的改革方式而宣告失败。现阶段,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起步不久,利率体制具有明显的双轨制特点,即政府管制利率与市场化利率并存。在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下,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被国内许多学者提上了议事日程。近几年,研究者主要以上海同业拆借利率(SHIBOR)作为短期基准利率来研究我国的利率传导机制,因此,本文对SHIBOR作为短期基准利率的功效从以下三个不同角度进行了检验。第一、货币政策工具对基准利率的传导检验,主要研究多个数量型和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工具对SHIBOR的引导作用;第二、基准利率对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的传导检验,主要研究短期内SHIBOR自身体系内不同期限利率间的相关程度以及上证综合指数、国债收益率对SHIBOR变化的联动程度;第三、利率传导机制的VAR模型分析,主要研究SHIBOR变化对实体经济中产出增长及价格水平的影响与冲击。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使用现代计量经济学中格兰杰因果检验、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等方法。通过以上检验与计算,文本旨在研究货币政策操作工具调控SHIBOR的可行性,SHIBOR在短期对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影响效应,以及从长期来看SHIBOR对产出以及物价水平的引导作用。由此,梳理了我国当前的利率传导框架结构,科学地分析货币政策工具、基准利率、产出、价格之间的联系及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是SHIBOR的格兰杰原因,说明货币供应量对上海同业拆借利率存在明显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SHIBOR拥有作为短期基准利率相关特征,但不具有支持其担任长期基准利率的功能;VAR模型研究发现:SHIBOR在中、短期对产出存在微弱的引导作用,且有较弱的冲击影响,而对物价水平不存在引导作用。由此可见,以SHIBOR为基准利率所构建的我国利率传导机制是存在的,但在中长期上传导效果有待提高。SHIBOR作为短期基准利率的相关性质能够得到相应的实证分析支持,这对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和理解与分析利率传导机制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