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滨水空间的景观营造研究——以安徽省芜湖市滨江公园为例

来源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安徽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ming7006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现在的城市面临着大规模的改造和更新。城市滨水地带一直是城市的发源地之一,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现今各地建设总是单纯的拆除重建,这在造成了资源和能源浪费的同时,也制约了城市的有序发展。每个城市的特色也在这样的过程中日渐消失。本文所阐述的就是如何利用旧城滨水地区这一特殊的城市地段,来营造出理想并且具有城市特色的休闲景观空间,同时也要使得原有的具有地域历史文化价值景观得以再生,原有的滨水地区的繁荣得到复兴,也要成为能够展现城市特色、满足城市未来综合发展所需要的新型城市滨水空间。  本文首先阐述了论文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方法、内容和总体框架,接着对研究的对象和范围进行了界定,将旧城改造理论运用到旧城滨水空间景观营造之中,主要关注的是那些曾经兴旺和繁荣,但随着现在城市发展和社会变革而面临衰败的旧城市滨水空间。然后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并总结了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其次,将安徽沿江城市旧城滨水空间进行大致分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沿江城市滨水带的景观营造案例进行分析。从如何在滨水空间景观营造中使旧城滨水地带的文化、历史、形态等得到延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得出滨水空间景观营造应该注意的核心问题,包括老城滨水区由于用地结构较复杂,进行景观设计时应更注重与周边用地布局的协调,其历史文化,要对滨水空间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使旧城滨水空间保持其原有活力并能焕发新生机。并且以城市滨水环境为依托,重点关注滨水景观外部形象的改造和环境空间的改造。  最后,提出旧城滨水空间的景观营造应从控制、恢复和重塑几个大方面整体把握,另外在此基础上也提出了旧城滨水空间的景观实施策略的相关建议。  研究滨水城市滨水区历史的成因以及其一般的发展方式,探索在旧城改造进程中的旧区文化传统保护与旧区改造方式,通过对于芜湖滨江公园景观营造成功案例的分析,总结改造经验,走出一条保护、置换、创新的滨水地区景观改造方法,对于保持滨水城市景观风貌的历史延续性、推动周边区域的改造和升值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滨水空间景观营造设计中整体环境的控制和恢复,使原有滨水空间景观的更新更具科学性,让滨水空间景观可持续发展,在改造中不断地完善生态系统,提高城市滨水景观的品位,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重要意义所在。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以西安大明宫及其相关城市区域为例。首先,在界定城市大遗址特性的基础上,研究了我国城市大遗址区存在的问题及引发问题的原因;其次,针对大明宫遗址地区现状社会、人口、基
海草房是胶东半岛地区的传统民居,其最大的特点是屋顶采用了当地特有的植物材料——海草苫造而成。独特的建筑材料和营建技艺使海草房有着冬暖夏凉、不蛀不腐、抗风防雨等优
槇文彦作为一名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声誉的日本建筑师,在1960年代提出了集群形态理论。数十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棋文彦通过建筑实践不断的审视与检验着集群形态理论,理论也相应
随着“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全球化战略,建筑业朝着绿色节能的方向发展就成为了其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对于太阳能这一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成为建筑可持
以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文化体育设施等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公益性公共设施的建设,已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对于县域中心城市公益性公共设施进行具有实施意义
学位
学位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开创了城市空间认知研究的先例,使可读性、可意象性成为理想城市的标志。通道、边界、区域、节点与标志物的元素分析成为解读城市意象的方法沿用至
随着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逐步开艘,作为丹江口库区水源地的陕南地区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陕南水源地小城镇的基础设旌建设的水平还很低,既达不到满足小
乡土化景观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展形成的,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乡土化景观来源于当地人的生活经验,任何有关乡土化景观的研究都会成为其发展过程的见证和记载。近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