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本文第一章中,笔者回顾了汉代画像石墓、南阳地区汉画像石墓及冯墓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并就汉画像石这一学科门类未来的发展前景,在研究方法上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第二章分析了冯墓的墓葬形制。通过横向、纵向的对比,认为冯墓是极为特殊的墓例。它以“郁平大尹”(二千石官吏)的身份僭用了诸侯王、列侯享有的特殊葬制,而相比其它同样僭制的中等官吏之墓,规格又最高。在第三章中,深入分析与辨正了冯墓内一部分画像的真正内涵。对于发掘报告简单定名的画像、汉画中常见但意义仍有待商榷的画像,进一步挖掘其丧葬内涵,以期还原其所代表的汉代人的真实观念。认为:“戏虎图”表达的主题是“驱邪逐疫”;“鱼、猴”画像实际是描绘天界的祥瑞;“舞乐百戏图”包含有驱邪、娱悦墓主和祀神三重意义。第四章分析了冯墓的画像配置规律。认为由于冯墓处于新莽时期这一南阳汉画像石的初步成熟期,因此具有这一时期普遍存在的配置规律,然而同时又有自己的特点:画像多配置在回廊而非前室、内容上注重表现墓主人在地下世界的显赫生活和驱邪逐疫,并且由于所属空间的差异分布在不同的位置层次上。第五章分析了冯墓画像石的艺术风格特点:略粗、疏朗、古朴、不够流畅。在这个基础上,引入美术史专业的研究方法与名词,对南阳地区汉画像石进行了艺术风格的地域子传统研究。认为南阳地区主要有甲、乙、丙三类风格迥异的地域子传统,分别分布在方城县及周边、唐河县、南阳市及周边。这应该是首次涉及南阳汉画像石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说是一次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