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日益严重,有害藻类水华频繁爆发,探索行之有效的抑藻和除藻途径极为迫切,溶藻细菌作为一种新的生物控藻手段显示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溶藻细菌一般分离自暴发水华的水体,这种土著细菌在工程应用中具有安全、特异、高效等特点。课题组从三峡库区暴发水华的河流中分离出一株溶藻细菌,命名为S7,本文以导致水华暴发的代表性蓝绿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该菌的溶藻特性、探讨了溶藻机理并分析了溶藻效应的影响因素。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①取生长24h的细菌S7,分别将不同体积的细菌添加到藻液中进行溶藻试验,结果表明:溶藻作用的发生对投加细菌的体积分数有个下限的要求,初始体积分数越大溶藻现象越明显,溶藻时间也越短。当细菌的体积分数大于1:50时,细菌S7在第5d表现出溶藻作用。②细菌溶藻范围和作用效力试验表明:细菌S7对铜绿微囊藻、水华鱼腥藻、水华微囊藻、栅藻和小球藻均具有溶藻作用,但对水华鱼腥藻去除效果最好,对小球藻去除效果最差,叶绿素a的去除率为42.5%~74.8%。该菌对淡水湖泊中常见蓝绿藻有良好的去除效果。③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溶藻过程,结果显示在溶藻过程中藻细胞依次经历了以下过程:细胞膜收缩→细胞膜凹陷→细胞膜形成抑痕→细胞膜破裂→细胞质和色素外泄→细胞死亡。在藻液中分别加入经不同方法处理后的菌液(包括未经处理的原菌液、高温灭菌20min的菌液、0.22μm滤膜过滤液、经10000rpm离心的上清液)进行溶藻试验,结果表明:细菌S7通过释放胞外活性物质进行间接溶藻。④对细菌S7作用过程中藻细胞的叶绿素a和藻蓝蛋白含量进行监测,结果表明:随着藻细胞的急剧减少,藻细胞叶绿素a和藻蓝蛋白含量下降明显;对藻细胞抗氧化系统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溶藻初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升高,表明细菌的溶藻作用激发了藻细胞的抗氧化系统参与反应,但随着细菌的继续作用,SOD和CAT活性下降,表明藻细胞抗氧化系统遭到破坏,丙二醛(MDA)含量也显著提高,说明细菌可以引起藻细胞膜脂过氧化;藻细胞经过PI特异荧光标记后,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藻细胞自发荧光和特异荧光信号,结果表明:藻细胞的核酸物质和细胞膜均遭到破坏,叶绿素a和藻蓝蛋白含量变化与细胞膜的损伤情况具有一致性;藻细胞成分的红外光谱分析也显示藻细胞解体,蛋白质遭到破坏。据此推测细菌S7的溶藻机理为:溶藻物质先损坏藻体的细胞壁和粘质胶被,然后通过改变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进入藻细胞内部,引起藻细胞膜脂过氧化及活性氧的大量积累,溶藻物质进一步分解叶绿素a,破坏蛋白质,核酸等物质,进而造成藻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丧失,最终导致细胞破裂死亡。⑤通过萃取、醇沉、透析、硅胶柱层析对细菌S7分泌的溶藻物质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对该溶藻活性物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活性物质的分子量小于8kDa;甲醇洗脱组分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最好;对该组分进行200~900nm的紫外光谱扫描,其洗脱组分在330nm处有高强度的吸收峰,表明其中的溶藻活性物质可能含有3~5个共轭单位;红外光谱扫描的结果表明溶藻物质可能含有羟基、饱和烃基和芳香醚;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溶藻物质可能具有荧光属性,三维荧光光谱图有两个较强的荧光峰,峰值分别出现在264/436nm和378/369nm,且264/436nm峰荧光强度大于378/369nm峰;该物质可能是一种新的溶藻物质。⑥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光照和pH值对溶藻效应有较大影响,通过响应曲面Box-Behnken试验对细菌S7溶藻效应的环境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出细菌S7对水华鱼腥藻溶藻效应3个环境因子的二次多项式模型,模型显著性高,拟合度好。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到优化组合,即在培养温度33.06℃,光照强度3312lux和pH为6.26时,溶藻细菌S7对水华鱼腥藻溶藻效果最佳,理论最大去除率为91.40%。⑦通过响应曲面Central-Composit试验得出了藻细胞去除率与细菌浓度、水体叶绿素a浓度关系的二次多项式模型,为溶藻细菌的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从三峡库区临江河回水段试验区采水样进行控藻试验,结果表明:细菌S7可以提高水体透明度、改善水质环境,细菌作用7d对藻细胞叶绿素a去除率为68.27%,说明溶藻细菌可以用于环境水体控制藻类水华,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