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是颈椎间盘突出或增生的骨赘压迫脊髓后引起的颈椎疾患,好发于40—70岁,常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而重度脊髓型颈椎病常引起不同程度的四肢瘫痪,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外科手术是目前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主要的方法之一。近几十年来,颈椎病的手术方法发展很快,对于轻中度病变节段少于两个以下的CSM患者,可经前入路手术将压迫脊髓的间盘或骨赘完整切除,由于该方法切口小,对周围组织损伤轻,且减压彻底,所以,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对此都比较赞同接受。但对于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由于病变节段较多,常合并椎体后缘及钩椎关节增生和巨大椎间盘突出,采用何种手术方式,有很多不同观点。因此,对于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式和适应症,有必要进行探讨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目的:观察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重度脊髓型颈椎(CSM)的临床效果,讨论前后路联合手术的适应症,探讨颈脊髓T2加权像高信号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06年9月~2010年10月在我院采用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82例患者,颈椎MRI均示脊髓前后受压同时前方压迫明显(MRI上椎管侵占率≥50%)。其中,男52例,女30例;年龄46~75岁,平均58岁。前路减压涉及一个椎间隙的48例,2个椎间隙的32例,涉及3个椎间隙的2例。本组所有患者全部行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扩大减压和颈前路间盘摘除或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一期完成。根据日本骨科协会判定评分标准(JOA评分标准),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JOA评分。并计算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术后疗效评定根据神经经功能改善率分为四个级别:神经功能改善率大于等于75%为优,神经功能改善率在50%~74%之间为良,神经功能改善率在25%~49%之间为可,小于等于25%为差。对患者手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进行统计,比较分析,评价临床治疗疗效。分析术前颈椎MRIT2加权像,将脊髓有无长T2信号患者分为两组,分析两者之间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差异是否明显存在,以进一步判断分析术前颈椎MRIT2加权像脊髓存在长T2信号是否影响术后神经功能的改善。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时间为2.5~4.5h,平均3.2h。术中出血300~800ml,平均400ml。所有患者定期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8.2个月),前路植骨及后路门轴全部骨性愈合,术前患者JOA评分为(6.42±1.22)分,术后JOA评分为(10.23±0.61)分,术后3个月随访时JOA评分为(12.24±0.55)分,术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3.17±0.68)分,采用配对t检验对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α=0.05),前后路联合手术改善率为(71.31±10.09)%;颈脊髓术前存在长T2信号组的平均改善率为(65.04±7.20)%,不存在长T2信号组的的平均改善率为(75.88±9.40)%,对两组改善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别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另椎间植骨全部获得融合,未见植骨块塌陷移位,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
结论:对前后受压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采用前后路联合Ⅰ期手术治疗,可使椎管充分减压同时颈椎获得可靠的稳定性,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有利的条件,可明显提高CSM临床改善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长期随访疗效满意。颈髓核磁术前无长T2信号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明显优于颈髓核磁术前有长T2信号者,颈髓核磁术前信号改变对术后神经功能的改善有一定影响。将后路手术时切取的自体棘突骨用于前路椎间植骨具有取骨简便、融合率高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