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一直以来是热议的话题,从直译意译之争到翻译的文化转向,翻译的研究呈现多元化趋势。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理论方法来探究与翻译相关的现象和问题。玛丽·斯内尔-霍恩比是把格式塔理论用于翻译的第一人并提出了翻译的格式塔模式。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的中心思想视域融合从本体论的角度为翻译研究开辟了全新的视角。论文尝试在格式塔框架内论述视域融合,扩大视域融合的范围,以期增强其对翻译研究的解释力。在此基础上选取德国著名诗意现实主义小说家特奥尔多·施笃姆的代表作《茵梦湖》为蓝本,通过对比、分析巴金和杨武能两个中文译本证明格式塔框架下视域融合理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价值和借鉴意义。本论文共分为七个章节,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引论,明确研究动机、研究目的、研究现状和论文结构。第二章介绍格式塔理论及其在文学翻译上的应用。第三章介绍视域融合理论及其与翻译的联系。第四章试图构建格式塔框架下的视域融合观并探讨其对文学翻译的解释力。第五章介绍《茵梦湖》及其汉译情况。第六章是论文的实践部分,首先分析了翻译中常见的几个视域及其在译本中的表征。然后借助实例对比分析证明格式塔框架下视域融合理论对(文学)翻译更加宽广的解释力。第七章对全文内容进行概括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