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多种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已经被应用于各种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这些实验模型通常是应用施加重力和(或)钳夹效应而造成急性或亚急性脊髓损伤,只有很少一部分模型可用于研究慢性脊髓损伤。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是由颈椎退变性改变和诸如颈椎间盘变性、骨赘形成、黄韧带肥厚、颈脊髓受压以及颈椎的异常活动等颈椎所呈现的形态学改变所造成的。关于神经症状的产生过程,主要有两种假设。第一种假设认为是由机械性压迫脊髓导致组织损伤,另一种假设认为是由于脊髓内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目前脊髓型颈椎病的病理学研究尚不十分明确,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建立一种带有典型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特征的动物实验模型,进而观察、研究脊髓型颈椎病的病理变化及CT,MRI等影像学改变。
方法:本实验选取新西兰家兔作为实验对象。选用25只12周龄新西兰家兔(体重:2.0-2.5kg,雄性),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0只,对照组5只。所有实验动物术前均先行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及运动功能评分(按改良Tarlovs分级)。动物模型的制作:在全麻下于颈前路C3椎体前方,置入一颗骨水泥压迫钉。术后连续观察6个月,定期观察神经功能变化、并行体感诱发电位(SEP)、CT成像以及MRI成像检查。
结果:
1、神经功能的变化:实验组神经症状最初出现在术后3个月内,术后6个月时运动功能差异较大。在对照组,所有动物神经功能均正常,无任何改变。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显示体感诱发电位在波幅与潜伏期上出现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CT检查:实验组CT显像矢状位及轴位像均可明显观察到骨水泥压迫钉的所在位置,骨水泥压迫钉突入椎管位置及深度可清晰观察,平均椎管占用率为40.2%。
3、MRI检查:实验组MRI检查可在轴位像观察到脊髓压迫的存在,平均脊髓受压率为43.9%。在T2加权像矢状位可观察到受压区域出现脊髓的信号强度明显高于未受压区域。
4、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发现,实验组脊髓灰质前角被压扁,脊髓前角细胞消失或坏死,脊髓白质成空泡样变,轴索变性,轻度脱髓鞘样改变。另外,可以看到脊髓灰质轻度神经胶质增生。在对照组未发现明显病理学改变。
结论:本实验应用骨水泥压迫钉建立的脊髓型颈椎病动物模型具有典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特征。这种模型可同时用于病理学检查、SEP、CT及MRI等检查,且模型制作简单,可重复性强,是结合临床,综合研究脊髓型颈椎病相关数据的可靠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