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标志的数学课程改革带给数学教育领域一系列的变化;对教育评价而言,“中考命题权的下放”是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最多的问题。11年过去了,拥有中考命题权的地区已增至近140个。伴随着中考命题“由集权到分散”的变化,一方面,各地区试卷的命制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另一方面,中考试卷的质量差异也是一个事实。目前,通过各种培训、交流学习,对于试题的编制水平已经比较成熟,中考试卷的差异主要集中在“试卷结构”这个问题上。据统计,关于课程标准下的中考试卷结构的专门研究不多,特别是数学学科。所以,本文聚焦“课程标准下的中考数学试卷结构”,展开研究。论文以《数学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主要采用了文本分析法、统计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对比研究法,逐步提取、分析和整理《数学课程标准》对中考评价的要求和建议,首先建立了“中考数学试卷结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以“评价指标体系”为工具对中考数学试卷的结构进行了具体的评价,评价样本为2011年十省的中考数学试卷。最后,对10套中考数学试卷的结构进行了对比评价,力图总结成功经验、挖掘存在的问题,为优化中考数学试卷结构服务。研究发现:一、严格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制定了“课程标准下的中考数学试卷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使建立相对规范、统一的中考数学试卷结构变得切实可行。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主要经历了四个步骤:第一步,以《数学课程标准》对评价的建议及试卷命制的需要为出发点,提取“一级评价指标”为知识结构、认知结构、能力结构、题型结构、难度结构、情感结构;提取“二级评价指标”为试卷知识覆盖、知识领域分配、核心知识比例、试题认知水平与课程标准一致、认知水平比例分配、能力覆盖、核心能力比例、题型选择、题型搭配、难度分布、时间与阅读量搭配、心理成分及情感成分。第二步,以对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包括省、市教研员及部分中考命题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为依据,利用所选用的“权重公式”计算“评价权重”。通过权重的计算,使13个评价指标构成完整的评价体系,试卷结构的评价结果以满分100分进行考核。第三步,参考《数学课程标准》本身、“理解课程标准”层面的文本、借助成功经验,逐步探究“评价要点”。第四步,通过自我修正、对比修正、访谈修正三个角度实现评价指标体系的“修正与完善”。二、通过对十省中考数学试卷结构的评价和对比,总结了当前中考数学试卷结构的共同特征及存在问题。共同特征:知识覆盖率高;能力覆盖全面;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查;题型丰富、新题型得到了推广;注重试题认知水平与《数学课程课程标准》一致性。存在问题:试卷结构设计缺乏统一标准,“结构差异性”显著令人堪忧,表现在总分、题量及题型搭配、单位时间阅读量、情感态度价值观运用等各方面。三、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现有中考数学试卷结构的一般特征和专家意见,对理想的中考数学试卷结构提出了构想,为中考数学试卷结构的设计提供了参考数据。理想的中考数学试卷的结构为:1.知识覆盖尽量全面,知识覆盖率83%为宜;2.知识领域分配合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分数的比值接近于42%、39%、13%、6%为宜;3.核心知识突出考查,核心知识所占分数达到68%为宜;4.试题认知水平要与《数学课程标准》一致;5.试卷认知结构比例适当,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经历、体验、探索其比例为22%、25%、29%、8%、1%、4%、11%为宜;6.坚持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力争全面考查数学能力;7.继续突出针对核心数学能力的考查,核心数学能力考查达到47%为宜;8.题型丰富;9.题型搭配合理,解答题总分比例为60%为宜;10.难度分布适当;11.考试时间与试卷长度制约与搭配适当,答题时间定为120分钟、试卷平均阅读量20字/分为宜。12.关注试卷的情感结构。本文研究属于《数学课程标准》下的中考数学评价研究,与已有的课程标准高考数学试卷结构评价一脉相承,与课程标准其他科目试卷结构评价研究相呼应。标准化研究的目的绝不是制作出整齐划一的产品,而是期望能为试卷结构的设计和评审提供思路,为保障我国中、高考试卷质量提供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