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粹主义思潮是一种群体性的社会思潮,广义上看,民粹主义思潮包含着极端的平民思想,将抽象的“人民”意见作为政治制度与政治运动的唯一合法性来源,推崇普通人表决式的直接民主方式,刻意贬低或反对精英阶层在社会中的价值与作用,是主张绝对公平化的一种政治策略。狭义上看,民粹主义思潮因其本身在政治、经济、文化层面的左翼和右翼的偏离特性,反映出了不同的特点,严重的拜民性、非理性、无序性是其核心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指出过民粹思潮主义的破坏性,认为旧时的民粹主义思潮没能改变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而现时的民粹主义思潮对国内外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会产生不可忽略的消极影响,并与国际框架下普遍认同的合作共赢理念相抵触。当前,“全媒体”时代条件下,民粹主义思潮借助自媒体,利用“平民议题”被广泛传播,迫切需要我们理性分析和正确应对。客观来看,民粹主义思潮常常能够聚焦底层群体,重视从平民的视角去发现和解析问题,对于收集民意、关注基层、为诉求无门的群体提供发声机会等方面具有一定积极性作用。但更多时候,民粹主义思潮往往更热衷于制造对立、诉诸非理性暴力、渲染片段事实等,导致族群分裂,引发社会冲突。虽然不同历史时期下,它可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但无论怎样,民粹主义思潮总会宛如物理学界中的“暗物质”般,附着于“平民群体”,关切于“底层”、“民众”,假托于“公平”、“正义”,而长期的存在并经常性爆发和流行。其有别于社群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又极易与极端民族主义、恐怖主义等思潮相结合,始终是一股不确定性力量。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俄国民粹主义思潮的相关论述,结合民粹主义思潮的当代表现,借鉴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分析方法,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分析民粹主义思潮产生发展的社会“土壤”、应对之策和现象背后所隐含的原因。以期为理性认识和治理民粹主义思潮提供某种借鉴。文章除第一章绪论外,另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二章包含了两部分内容,一是展示了俄国民粹主义思潮的产生背景、形成与发展过程,分析了代表人物及相关组织的思想是如何最终演化成了声势浩大的民粹主义思潮。二是充分探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19世纪20年代以后产生的俄国民粹主义思潮的科学理论,系统把握了马克思对民粹主义代表性人物评述的观点实质,分析以发展性观点对待俄国村社问题,跨越“卡夫丁峡谷”等论据,探究其异化思想、流氓无产阶级思想对民粹主义思潮的观照与回应;全面梳理了恩格斯对待俄国民粹主义思潮的态度呈现三阶段变化的逻辑关系;客观呈现了列宁对俄国民粹派商品经济领域“乌托邦”观点的批判和对俄国民粹主义者“主观社会主义”观点的批判,探寻民粹主义思潮的内在本质。第三章尝试通过递进的方式展开研究。首先,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下,系统探究了国内早期马克思主义革命先驱对俄国民粹主义思潮的评判,从革命语境出发,于李大钊“两阶段认知”、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瞿秋白驳斥俄国民粹主义论断及毛泽东与俄国民粹主义者的“三个不同”理论中展示国内马克思主义先驱对俄国民粹主义思潮的批判性立场。其次,辩证分析了治理语境下民粹主义思潮的现代嬗变,通过对民粹主义思潮历史含蕴争鸣的探究,进而展现了治理语境下,国内学界对当代民粹主义思潮的多方融合比较、政治动员特点研究与对核心内涵现代呈现的理性认知。第四章从现实出发,于政治、经济、文化、政治、心理五个方面分析中国民粹主义思潮产生的原因。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相关学说观点作为理论支撑,充分思考民粹主义思潮在国内、外社会现象中所表现出的异同,科学把握民粹主义思潮产生的多方原因及原因背后的规律。第五章则基于矛盾主要方面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的理论思考,重点聚焦了现时民粹主义思潮的危害,从现实社会和虚拟空间的二重领域还原了现时民粹主义思潮对现实社会产生的三方面破坏性结果。同时,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研究态度客观辨析了民粹主义思潮对不同领域、于不同地域所带去的危害。第六章坚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重点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心理五个方面,阐释了预防和应对民粹主义思潮的中国经验。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下新思想、新成果的展示,将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应用于对民粹主义思潮的预防和应对过程,向全世界贡献中国智慧。结语部分,总结了当下民粹主义思潮的新形态、新动向,系统指出马克思主义学科对该问题分析的科学意义,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果、经验对预防和应对民粹主义思潮的科学价值,为未来相关研究的继续深入,提供了参考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