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篇涉及中国村史志领域的专题研究。文章运用点与面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公众史学理念,通过搜集国家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宁波图书馆收录的村史志进行样本分析,找出现存村史志编修存在的优缺点加以总结归纳,探索当下村史志编修可走的道路,旨在为编纂出理想的村史志贡献绵薄之力。作者搜集了500余本全国各地的村史志作品,按年代划分加以探索。20世纪80年代文革政治遗风尚存,加之人们无暇顾及村史志的编纂、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使之妥善保存,最后使得村史志作品存量极少。到20世纪90年代修志条件越来越成熟,在资料收集、编纂人员配给、史学家专业扶持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编纂主体大部分由地方方志办牵头,编纂委员会中也总有方志爱好者、村中老教师、学历高见识广的文化人,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村史志的编纂质量,且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作者筛选出一部分内容完备翔实的样本加以详细分析,这些结构良好的村史志作品对后期村史志的编修起到了较强的示范效应。进入21世纪以后,村史志的数量呈井喷式状态,不管是官修、私修抑或两者结合的方式都被尝试。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甚至出现了政府牵头、专家和本地村民共同编修村史志的情况。这一时期村史志编修元素添加了城市化因素,全国各大量村庄被拆迁、整改。时人已注意到要优先考虑待拆改的村庄,但具体如何操作,尚未有完整全面的对策。在2005年到2010年的村史志中,全国各地的村史志编纂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完全突破“大村才写村志”的禁锢。2010年至2015年这一时期的村史志得到了较高的关注度,参与编纂的人员成分构成越来越复杂优化,开展编修工作的地区范围越来越广几乎辐射全国各地,成书体例更显多样化,村史志整体质量也达到史上最佳。最为突出的时代特征便是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因拆迁而编纂抢修的村史志越来越多。综合近三十年村史志样本的分析,作者认为村史志的编修应当得到学界、政府的更多关注,即将拆迁的村庄更需要重点对待。村史志的编修应当扩大至全国各地更均匀分布,编修团队应当更规范、村史志的内容应更多样化,人人入史的公众史学理念应当进一步倡导,使村史志的编修更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