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新课程改革强调高中数学课程应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强调问题性、启发性,引导教学方式的变革。同时,新课程改革也强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问题引导学习,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促使学习方式的改进。而问题教学便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之一。问题教学中提出的问题不仅具有明确的活动指向性,而且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从而使学生自然生成探索问题活动的倾向,主动、自觉地参与寻求新的知识。通过思考问题,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在所学习的内容上,进而提高参与活动的水平,逐渐使学生成为自我激励、自我引导的学习者,并在自我监控和反思的过程中,逐渐发展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本文结合QUILT框架理论,展开对问题教学的研究。全文分五部分阐述QUILT框架下的问题教学。第一部分,阐述问题教学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和国内外文献综述;第二部分,从学生和教师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教学的课堂现状;第三部分,重点探讨影响问题教学在中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的主要因素、问题设计的类型以及课堂提问的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介绍QUILT框架理论,并对该框架下优质问题的特征、对学生思考的促进和对教师反馈的提升予以探讨,进而设计QUILT框架下的问题教学模式;第五部分,主要介绍QUILT框架下问题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情况,并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问题意识和学业成绩四个方面的实验结果出发,展开的讨论,得出实验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学生在参与QUILT框架下问题教学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态度;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由于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端正了学习数学的态度,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建构了新的认知结构,完善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进而各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通过本文对课堂问题教学的实践研究,从整体上综合地探讨问题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以动态的观点去把握问题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形成能调动更多学生参与课堂多种认知水平互动的框架模式,同时对加强问题教学设计、研究问题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