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血压病是各种心脑血管事件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有2亿高血压患者,1.3亿不知晓,治疗者中75%未控制。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被迅速前移到高血压前期(Pre-HT)阶段,即防危险因素。并且临床上高血压前期人群中多具有眩晕、头痛、心悸、失眠等症状。本研究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中“未病养生防病于先”的理念选用天麻双膝颗粒改善中医临床症状,有效降低血压水平,控制危险因素的进展,降低发展成为高血压病的风险。目的:本研究针对肝肾阴虚型高血压前期人群予以天麻双膝颗粒进行干预,探讨天麻双膝颗粒对于降低血压水平的优势,并观察该颗粒剂对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及血糖、血脂的调节作用。从而增强人们对于高血压前期的认知,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入选年龄是40-75岁之间,符合高血压前期诊断,辨证分型属于肝肾阴虚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并按照随机表的方法分为试验组130例,对照组130例。试验组给予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天麻双膝颗粒,对照组给予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干预措施,疗程为6个月。研究内容包括一般资料调查(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民族、职业、婚姻状况、体重指数、心脑血管病家族史、血脂紊乱病史);血压变化情况(每2个月测量一次)及中医证候积分评价(每2个月评价一次);实验室指标: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试验前后分别检测一次)。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完成设计。待试验结束后用spss17.0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数据。结果:1.研究人群的一般资料分析:共符合纳入标准并完成试验的有效性病例230例,试验组122例,对照组108例。两组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种族、职业、婚姻状况、血脂紊乱史、心脑血管病家族史和体重指数分布情况经统计学检验P>0.05,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降低血压水平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6个月的干预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SBP水平由134.83±3.485mmHg降低到126.52±4.726mmHg,DBP水平由82.70±5.104mmHg降低到78.39±5.012mmHg。对照组的SBP由134.44±3.166mmHg变化为130.19±4.673mmHg,DBP由81.91±5.811mmHg变化为80.49±5.212mmHg。SBP治疗前后组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DBP治疗前后组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3.中医证候积分评价:在改善患者头痛、眩晕、耳鸣、五心烦热等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6个月干预治疗后两组证候积分累积值经统计学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两组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9.3%,两组疗效组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4.空腹血糖(FPG)指标分析:干预治疗后,试验组的FPG由6.01±1.32降低到5.32±0.71;对照组的FPG由6.04±1.50降低到6.13±0.93。两组组间比较P<0.05,试验组前后组内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5.总胆固醇(TC)指标分析:干预治疗后,试验组的TC值由5.45±1.17降低到4.71±0.78;对照组的TC值由5.23±0.93降低到5.00±0.85。两组组间比较P<0.05,试验组前后组内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6.甘油三酯(TG)指标分析:干预治疗后,试验组的TG由1.84±0.76降低到1.10±0.45;对照组的TG由1.89±1.13降低到1.61±0.71。两组组间比较P<0.05,试验组前后组内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天麻双膝颗粒对于降低高血压前期肝肾阴虚型人群血压水平效果明显。2.天麻双膝颗粒可以有效改善高血压前期肝肾阴虚型人群的中医临床证候,如头痛、眩晕、耳鸣、腰酸、膝软等。3.天麻双膝颗粒中药物的现代药理作用在中医的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能够更加有效的发挥,有效降低空腹血糖异常指标,纠正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代谢紊乱水平。4.天麻双膝颗粒剂干预血压的同时,对于肝肾功能、心电图及血、尿常规无明显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