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美术形态学、文化语境分析、文献综合的基本方法,并适当采用开放假设,力求论从史出,史论统一,对自上世纪初期以来中国画与现代文化遭遇的历史情境中的文化命题、美学观念及形态嬗变做一宏观的理论梳理,着重探讨中国画在“现代”情境中身份确认和致力方向的困境。本文将中国画设立为现代(现代性)的客体和对象,为中国画建构出一个开放假设的现代语境,将百年历史划分为“遭遇现代”、“参与现代”与“产生现代性”三个大段落:将“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纳入“遭遇现代”的时间段落;将1920年代中后期至1930年代晚期归纳为“参与现代”的段落;建国初期至“文革”前期的“中国画的改造”时期,乃是“产生现代性”的前奏,而“新潮美术”时期和新世纪的“新绘画”则假设为“产生现代性”的段落。在此段落划分的基础上,本文构建出一个层层递进的纵向考察线路,并与西方现代主义演进的历史序列进行横向的参照,进而从文化品质、文化观念和艺术形态三个方面,对这些历史大段落进行综合考量,从而寻绎出中国画通向现代的历史轨迹。在现代文化视域中,传统既是对历史的虔诚信仰,同时更是立足于现实情境对历史的质疑和思辨,二者相反相成,共同缔造出了一个民族坚韧的文化纽带,并培育出持久、旺盛的创造活力。追溯近百年中国画与现代文化遭遇的历程,对传统的质疑、思辨甚至背离,与虔诚的信仰形成强大而紧张的合力,共同推动了中国画的现代进程。并且,如果没有这些质疑与思辨,中国画在上个世纪不会如此意义重大。而在当代国际文化版图之中,中国画已然向异质文化开放,开始在国际的整体关系中来看待区域性的本土问题。时至今日,在日新月异的媒介环境中,中国画的生存越来越取决于它在现代文化传播环境中的适应力,取决于它与现代艺术媒介的交互、通约和转化的能力,而其文化内涵和概念外延都必然发生重大的变化。本文所提出的“新绘画”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情境,对中国画未来衍生、转化的可能性的一种开放性假设:“新绘画”逐渐摆脱内向、闭合的传统囿限,呈现出外向、主动的现代性格,而中心转移与边缘交叉正是产生和构建中国画现代性的基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