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小学是儿童开始接受教育的标志,也是儿童个体身心快速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儿童由幼儿园进入小学,面对教育条件和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必然会出现诸多方面的不适应。于个体而言,学校适应情况不仅会影响其在学校的求学之路,关系到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而且对其步入社会后的人际交往、情绪情感、职业发展有潜在的重要影响:于农村的基础教育而言,学生个体的学校适应情况势必会影响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担负着培养我国大多数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又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势必要求我们对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学校适应情况予以充分的重视。但是,目前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法规和学术界的研究工作,远远不能适应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获得良好发展的需求。当前,如何构建包含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的支持体系,加强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学校适应的理论研究,创新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提高农村儿童的学校适应能力,是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本文拟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以及问卷调查、访谈、个案研究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概述了当前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学校适应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了来自于学校、家庭、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提高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学校适应能力应遵循的原则及具体的教育策略。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目的、研究缘由与意义、概念界定与说明、国内外研究概况、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论述了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学校适应现状与问题。本研究对鲁西南地区的几所农村小学进行了问卷等方式的调查,具体考察了学生在学习、行为规范、人际交往、情绪情感、集体意识五个方面的适应情况特别是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对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学校适应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综合问卷调查、访谈、个案研究所获得的资料,认为学生学校适应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农村父母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有偏差;农村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偏低,部分学校或班级师生关系不很融洽;学校对幼儿园与小学教育间存在的差异重视不够;部分农村地区忽视素质教育。第四部分论述了提高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学校适应能力的理论思考与对策。首先提出了提高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学校适应能力必须遵循的原则:整体性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原则、个别化教育原则、平等与尊重原则;其次提出了提高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学校适应能力的对策: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创设和谐的家庭环境;幼儿园与小学教育共架桥梁,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心理相容的班集体氛围;促进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