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输出是语言习得的目标之一,也是衡量语言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尽管目标语输出在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两大领域里都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大多数中国学生在面对外语输出机会时,却选择沉默,采取回避的策略;或者被动地等待老师点名。为了促进学生自发的、持久的外语交流行为,本文作者就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交流意愿进行了一项实证研究,旨在实现以下三个研究目标:1)揭示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交流意愿的特点;2)确定影响英语交流意愿的交流因素和动机因素;3)探讨交流意愿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研究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量方面,261名非英语专业大一及大二学生作为受试,参加问卷调查。问卷由六个量表组成,其中三个量表由本文作者自行设计,另三个量表取自前人的相关研究工具。定性方面,参加过问卷调查的8名学生接受了半结构化访谈,回答一系列开放式问题。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总结如下:
首先,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交流意愿水平较低。就交流对象的类型而言,学生更愿意和同学用英语交谈,而不愿意和老师用英语交谈。就交流对象的人数来说,学生更喜欢二人交谈而非多人交谈。在交流场景方面,学生更倾向于在课外活动中使用英语,而不愿意在课堂上说英语。
其次,学习者的交流因素,即:英语交流自我效能和英语交流焦虑对学生的英语交流意愿具有显著预测力。其中,英语交流自我效能和英语交流意愿之间呈显著性正相关,表明当学生对自己的英语交流能力有较高评价时,更愿意使用英语。与之相反,英语交流焦虑和英语交流意愿之间呈显著性负相关,表明学生越感到焦虑,越表现出对外语交流的回避和退缩。
再次,学生的英语交流意愿与融合型英语学习动机和工具型学习动机均呈显著性正相关,但这两种动机变量对英语交流意愿都不具有显著预测力。学生对学习环境的态度是唯一能预测英语交流意愿的动机变量。对学习环境的态度越积极,表现出的英语交流意愿越强烈。
根据上述发现,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进措施,以期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意愿。
首先,为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自我效能、降低其交流焦虑,教师有必要建立能促进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合作型学习机制。同时,对学生运用交流策略和信息处理策略能力的培养也应纳入到教学内容的范畴之中,以帮助学生应对外语交流产生的困难。
其次,考虑到融合型英语学习动机和工具型英语学习动机均与英语交流意愿之间呈显著性正相关,语言教师应当创造机会,使学生和英语社会及其文化建立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进而提高其融合型英语学习动机;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对语言教材的遴选,教学活动的设计,使口语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和职业发展诉求相一致,进而增强其口语学习的工具型价值。
最后,鉴于学生对学习环境的态度能预测其英语交流意愿,教师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学生对学习环境拥有积极的态度。比如:让学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信任;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适时地回应,以传达对学生输出内容的关注与兴趣;通过诸如微笑、点头、目光接触等非言语行为表现教师对学生的支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