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区新旧街区共生形态的可行性探索——以无锡市南长街为例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ffxh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的大规模扩张和发展失去了原有城市空间形态中特有的场所精神和文化特性,失去了自己独有的城市印记和历史基调。历史建筑及环境不仅是国家和民族集体记忆的载体,也是城市特色与魅力的体现,是人类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资源。现代主义建筑运动过后,全球产生了文化趋同现象和特色危机,建筑师们对追求民族性、地域性的建筑文化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对历史环境的保护更是被重新关注、审视和思考。  在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这对矛盾中,有很多层面的问题值得研究。本文首先通过相关保护制度一一国际宪章、国内法律法规的保护利用要求出发对历史街区保护机制形成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剖析历史街区更新和保护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然后通过“共生理论”对新旧街区整合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建议和反思。接着通过对无锡市南长街区中保护利用实践方法的总结,并从历史环境保护的原则出发,探讨在局部更新时的新建筑设计,即新建筑在此环境下与历史文物建筑的新旧结合问题。反思保护利用方式,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保护性利用的原则和方法。并对历史街区整治过程中遇到的街区空间环境改造、新旧建筑结合、场所的精神营造、历史文化和旅游文化结合进行重点分析、评价和总结。
其他文献
该文以20世纪以来国际建筑组织的发展为主线,通过回顾几个主要的国际建筑组织内部及国际建筑组织之间的沿革,归纳了这一历史阶段内重要的课题——城市和建筑发展模式的历史和
该论文的研究课题是赵秀恒教授关于"城市次生自然环境研究"的子课题之一.城市次生自然环境是城市景观构成要素之一,也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论文明确界定了所要研究课题
风景名胜区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要求保护原有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确保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与旅游区相比,风景名胜区在景观遗产和自然资
在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的都市圈战略中,武汉有可能成为中部崛起的一个新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参照与武汉相关度比较高的伦敦、巴黎、芝加哥为样本,提出了武汉大分散、小集中的城市
零售类商业空间基于空间性质,主要以人工光环境为主,因而使对光环境的控制和设计成为可能并便于进行.该论文从光与室内设计的相互关系,以及零售行业中顾客的购物消费心理等方
在风景园林中时间要素与空间一样,都是风景园林的基本属性之一,但是我们平时过多于关注空间的营造,而忽略了对时间的思考,其实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时间要素的表达与空间形
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阐明了该文的立论依据,包括选题的背景、研究范畴和基本概念的界定,以及相关理论研究综述和该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二章主要就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空间结
在历史上,南京的城市水系不仅对南京城的长生、发展及繁荣都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交能运输、防御、防洪、园林绿化等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现代社会,其功能作用更趋多样化.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和城市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浙江省为改善山区农村贫困落后的境况,自1994年以来实施下山移民工程,鼓励山区村民搬迁下山
首先,简单地回顾了教育模式的演变与教育建筑的发展历程,论述了"教育模式"与"教育建筑"之间的关系,即教育模式对教育建筑的起源、发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向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