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对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以明确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病灶部位、社会支持及患者自身因素等各项因素的相关性,从而为预防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改善卒中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等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 1.病例资料:388例卒中患者,均是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科门诊、住院部及部分社区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者320例。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将所有最终入组的患者进行一般情况资料(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及专业医学(如影像学资料、病程长短、卒中次数等)资料调查。在患者病情稳定(2周)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24)对其身体结构与功能损伤、日常生活运动功能以及抑郁严重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卒中诊断标准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且经头颅CT或MRI确诊,并行头颅MRA、头颈CTA或DSA以了解颅内外责任血管情况。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作为抑郁症状的评定标准。总分<8分为无抑郁,≥8分为轻度抑郁,≥17分为中度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通过使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对抑郁症状的各项相关因素进行逐一分析。2.入组流程:按患者就诊顺序收集病例388例,其中因病情加重致意识障碍、严重失语症或临床死亡者22例,出院诊断为周围神经病变、后循环缺血或其他者9例,住院期间据化验回报及相关辅助检查得知有严重心肝肾疾病者16例,因梗死灶部位特殊致患者出现幻觉或精神症状者15例,签署知情同意书(见附表5)后,但拒绝调查者6例。最终入组病例320例,其中男性为185例,女性135例,对最终入组病例进行一般情况、病史采集、影像学资料、社会支持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等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初步整理后,各相关赋值见附件1、2、3、4。3.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发放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三方面内容:患者基本情况调查、临床发病信息调查及量表调查三方面内容:一般资料调查包括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文化程度、职业类型等;医疗信息包括卒中病灶部位、卒中性质、病程长短等;量表调查包括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调查过程中患者须在调查者统一指导语下填写问卷并现场回收,为使减少初始测量数据误差,由两名固定医学人员在尽量避免提示、引导性语言的前提下,据患者综合表现进行评分。将收集资料进行专业汇总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本研究共收集388例病例,最终完成调查者320例,其中男性185例,女性135例,因各种原因致脱落病例68例,小于观察病例总数20%。2.在观察320例患者中,卒中后抑郁发病例数为146例,总发病率为45.63%,轻度抑郁者91例(62.33%),中度抑郁者42例(28.77%),重度13例(8.9%)。3.所有的研究因素有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家庭收入、文化程度、职业类型、体重指数、卒中部位、卒中性质、病程长短、卒中次数、危险因素个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社会人口支持得分。经单因素分析,性别、文化程度、社会人口支持得分、卒中性质、危险因素个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这6个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再将上述6个危险因素引入多元逐步回归方程中,性别、文化程度、社会支持程度、危险因素个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具有统计学意义,卒中性质因95%置信区间过宽而不具临床意义。结论: 卒中后抑郁并非单一因素致病,其相关因素多种多样。本研究发现,男性较女性更易发生抑郁。文化程度、危险因素个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卒中后抑郁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危险因素),而社会支持程度与卒中后抑郁呈现负相关性(保护因素)。未发现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家庭收入、职业类型、体重指数、卒中部位、病程长短、卒中次数与PSD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卒中性质虽进入方程,但因95%置信区间过宽而需要进一步开展大规模临床病例研究前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