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石,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更是值得所有中医人不断研习、永不释手的经典。本课题通过对《黄帝内经》下卷《灵枢·口问》篇中,所描述的“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萎厥心悗,补足外踝下,留之”的方法进行深入的理论和临床研究,结合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经络等,最终探索出一组基于经典理论补益三焦元气不足的处方——“三星高照”、“四季平安”。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文献综述及理论探讨、处方分析、适用范围,临床佐证和终结篇。第一部分主要是与课题相关的文献综述,在这里首先明确了本课题的目的,本项课题虽然以文献研究的形式出发,但研究的初衷旨在通过对经典的深入研究,达到指导临床应用的目的;在这一部分中,还提出了几个数千年来备受争议的问题,包括:《灵枢》经中所说的“补足外踝下,留之”,这足外踝下的穴位究竟是哪一个?从明代著名医家高武之后,直至今天的中医学教科书中,都写着足外踝下的穴位应该是昆仑穴,这是真的吗?究竟这“补足外踝下”指的是一个还是几个穴位呢?此外,曾有部分学者怀疑,“补足外踝下,留之”的方法是衍文,这又是事实吗?上述问题即是本人要研究的内容,在论文的第二部分理论探讨中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这部分中,首先探索了“补足外踝下”处方的历史沿革,这是对其进行研究的前提。进而,本人对“同精导气”的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剖析,因为“同精导气”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针灸起效机制的核心,而采用“同精导气”的方法也正是破解上述千年疑案的钥匙之一;同时,“同精导气”是通过足外踝周围的穴位达到补益三焦元气功能需要采用的针法。但是,仅有着一把钥匙还不够,经典中并没有指明外踝下究竟是哪个穴位有补益三焦元气不足的功能,在本人眼中,它只是给后人指明了一个方向,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沿着这个方向,深入细致地研究,去寻找外踝周围可以补益三焦元气的穴位,从而才能得到破解千年疑案的另一把钥匙。本人通过几年的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首先从文献中找到理论根源,进而通过一些临床病例的证明,最终提出由申脉、丘墟、昆仑组成的“三星高照”处方和加用金门穴的“四季平安”处方。这两组穴位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对胆经、膀胱经和奇经八脉,特别是阳跷脉和阳维脉的调节来实现的,其中,奇经八脉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八条经脉与十二正经的关系有如湖泊和河流的关系,河流的盈亏固然可以对湖泊产生影响,而通过对湖泊的调节,达到补充河流之水的目的,可以认为是本文的理论基石之一,也就是通过对奇经八脉的调节,从而达到补益十二经元气的效果。不仅如此,在这两组穴的应用范围方面,本人认为它可以用在治疗以元气虚衰为根本的大多数病症,具有较广泛的治疗范围。对于何种疾病或症状适于使用“四季平安”处方治疗,何时才是较好的治疗时机,以及本处方的保健预防作用,在第三部分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述。有了理论的支持,尚需要临床的检验。因此,在第四个部分中,本人列举本人采用“补足外踝下”理论,使用“三星高照”和“四季平安”组穴治疗的若干临床病例。从而可以初步表明,此法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在结论中,本人对以上各个篇章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可以认为,三焦各部元气不足或卫气虚衰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通过《灵枢》经“补足外踝下”的理论指导,采用“三星高照”和“四季平安”的组穴治疗,是有充分的理论依据的,也是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