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性德育课程有着显性德育课程无法比拟的优势,它所具有的内隐性、间接性、无意识性、渗透性、自主性和愉悦性等特点,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青少年时期是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期和塑造期,因此,探讨中小学隐性德育课程的实施问题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性,另一方面可以与显性德育课程相结合完善德育课程体系。为了解中小学隐性德育课程的实施现状,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已有研究成果和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隐性德育课程划分为四个维度,即学科教学层面、物质层面、组织制度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通过严格的问卷和访谈提纲设计,自制了教师调查问卷和学生调查问卷;教师访谈提纲和学生访谈提纲。将河南省郑州、新乡、南阳、信阳、焦作、商丘、周口等地区的22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信阳地区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发现,学科教学层面、物质层面、组织制度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这四个维度在实施问题上均存在着问题。在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成因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学科教学层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摆正德育地位;提高德育意识,责任落实到位;寻求恰当方法,挖掘德育资源;树立新型师生观,拉近师生距离;恰当运用合作学习方式,培养生生友好关系。物质层面:加强教育者对校园物质环境隐性德育功能的认识;加大校园物质环境建设的投入;重视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开发;确保校园物质环境规划的科学合理。组织制度层面:加强学校领导文化建设;树立“管理育人”思想;改革现行考试制度;树立正确的师生互评观;注重学校制度建设和施行的主体化;转变教师对教学安排的不当看法。精神文化层面:加强对三风建设和文艺活动开展重要性的认识;夯实三风建设和文艺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转变教师对三风与文艺活动问题的看法;扭转教风,促进三风建设;利用社会环境的积极因素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