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工程项目建设期间,作为建筑产品形成期,施工阶段的现场资源配置引起的工程造价变动很大,作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原材料的精确配置、主辅设备的选择,工程赶工导致的工期压缩,是工程造价增大的重要原因。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工程管理手段的不断丰富,工程项目质量、工期、成本等多目标的均衡优化已成为工程造价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此,如何科学的进行资源配置,如何在工序质量定位基础上规划资源质量等级,提高效率、降低损耗,如何使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工期压缩导致的质量降低幅度最小化,是实现施工阶段工程造价最优化的有效途径。本文总体上立足于工程施工阶段,侧重于人力、物力资源优化配置,借助规划理论实现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具体量化,以期解决资源配置制约工程造价最优化的瓶颈问题;侧重施工阶段工人分级、材料配置、主辅设备协调的综合质量水平,借助规划理论实现资源的具体量化,以期解决基于质量控制的工程造价优化问题;侧重工艺连续、资源匹配、质量合格,借助规划理论对工期进行压缩,让实际工期趋于原工期,实际人工量趋于原计划用量,降低实际造价与原造价幅度差,实现工期压缩导致的工程造价最优化。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部分:以工程造价控制理论为基础,总结剖析了施工阶段工程造价信息数据控制、预测、调整等方面的研究现状,结合建筑工程施工特点,提出了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动态预控理念。结合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动态、弹性、系统、信息反馈等控制原理,分析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系统阐述了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动态控制的流程与环节。借助灰色理论,构建GM(1,1)模型对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实时预测,进行偏差分析,及时找出偏差原因,确定动态调整措施。应用规划理论,在考虑人力、物力资源协调均衡的各种约束下,以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函数,建立了基于资源配置的工程造价优化调整模型;在考虑施工作业人员的质量活动能力、设备供应协调度、材料配置水平等各种约束下,兼顾质量合格,以资源用量与质量等级最小化为目标函数,建立了基于工程质量的工程造价优化调整模型;在考虑资源最大使用率、工作面限制、工人用料速度、工艺连续等各种约束下,以工压缩期成本与资源增量最小化为目标函数,建立了基于工期压缩的工程造价优化调整模型。通过实例应用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优化后的方案同传统方案相比,显著降低了工程造价,对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实践提供了定量优化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