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银屑病(Psoriasis)是一种由多基因遗传决定的、多环境因素刺激诱导的免疫异常性、慢性炎症性增生性皮肤病。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显示,银屑病的发病率占世界人口的0.1%~3%。近年来,该病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中国每年增长约10万余新患者。
银屑病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主要包括表皮细胞异常增生、炎细胞浸润、T细胞激活以及真皮乳头微血管增生、扩张等。研究表明银屑病最先发生的病理变化是血管的分布和形成的改变,而血管增生异常在银屑病的发生、持续存在以及复发中超重要作用。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通过与内皮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促进血管通透性增加及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迁移、最终导致新生血管的形成,由此表明VEGF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血管再生的重要调节作用。研究发现银屑病患者皮损中VEGF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而正常人皮肤中几乎没有VEGF mRNA的表达;同时亦有报道银屑病患者血清VEGF水平较正常人增加,且与银屑病分期有一定相关性,但导致VEGF异常的原因尚不清楚。
脂联素(adiponectin,APN)、瘦素(Leptin,LEP)是近年来发现的由脂肪组织分泌的两种重要的脂肪因子,这些脂肪因子除了具有调节机体的内分泌代谢等功能外,对血管的功能及结构也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瘦素作用的发挥有赖与同受体的结合,血管内皮上有瘦素受体表达,当它受到刺激时,会活化特殊的信号转导途径。瘦素通过与此受体结合,能刺激酪氨酸的自磷酸化作用,将转换因子STAT-3的酪氨酸磷酸化,促进有丝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途径,并介导血管生成素的生成。瘦素能够增加血管对舒血管剂的敏感度,减少血管收缩,其能够剂量依赖性地上调VEGF蛋白及VEGF mRNA的表达,从而促进血管新生,同时在缺氧情况下也激活血管内皮细胞的蛋白激酶A,使脂肪酸氧化增加,参与炎症过程导致炎症损伤。
脂联素在体内的主要生理作用除了有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促进糖脂代谢等外,还具有重要的血管保护作用。研究发现脂联素还可以通过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途径而促使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改善血管的舒张功能。临床资料表明,正常人血循环中含有丰富的脂联素,脂联素通过上述多种机理发挥较强的血管保护作用。由此可见,脂联素、瘦素对血管的功能及结构存在重要的调节作用。国外及我们先前的研究发现,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存在脂联素和瘦素的异常,但这种异常与银屑病患者VEGF异常是否有关,以及它们之问的关系如何尚不清楚。
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和皮损中脂联素、瘦素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检测,探讨脂联素、瘦素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新生血管形成以及在病情变化中的作用,为脂肪因子(或)其调节剂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材料和方法:
一、实验材料
(一)病例与标本
1、血清病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70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28例,年龄17~83岁,平均年龄46.44±12.11岁,所有病例均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经临床、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初次发病患者;正常对照血清39例,女19例,男20例,年龄20-62岁,平均44.42±15.62岁,均为健康采血者;所有血清均为患者和健康采血者于空腹,晨起8时,采取肘静脉血5ml,离心3000转后提取并冻存于-70℃待测。
2、皮损标本:银屑病患者34例,女15例,男19例,年龄23~80岁,平均54.78±25.22岁,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银屑病患者,经临床、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且均未接受过治疗,皮损表现以斑块为主;正常对照皮损20例,女9例,男11例,年龄22~75岁,平均49.23±24.77岁,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非皮肤病手术患者。
(二)主要试剂
1、人APN ELISA试剂盒、人LEP ELISA试剂盒、人VEGF ELISA试剂盒(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武汉);
2、兔抗人APN、LEP、VEGF抗体(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武汉)
3、即用型SABC免疫组化试剂盒:包括5%BSA封闭液、生物素化羊抗兔IgG和链酶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ABC)(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武汉,中国)
二、实验方法
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银屑病患者脂联素、瘦素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水平,分析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在银屑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spssl6.0软件系统进行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2、采用SABC免疫组化技术检测银屑病皮损及正常人皮肤中脂联素、瘦素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应用spssl6.0软件系统进行X2检验和Spearmen相关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同正常对照组相比,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瘦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6,p<0.01;t=2.32,p<0.01),而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按银屑病PASI计分分组后得出,PASI(≧30分)同PASI(10~30分)相比,瘦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均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PASI(≧30分)同PASI(≦10)相比,瘦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均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6,p<0.01;t=2.18,p<0.01)。相关分析表明: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瘦素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呈一定正相关性(r=0.229,p<0.01),而脂联素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呈零相关性。
2、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瘦素、脂联素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产物定位于细胞浆或细胞膜内,在细胞核内也见少许表达。同正常对照组相比,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阳性率高于对照组(x2=18.9,p<0.01);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脂联素及瘦素表达阳性率高于对照组(x2=9.18,p<0.01; x2=13.34,p<0.01);寻常型银屑病VEGF表达与脂联素呈零相关,而VEGF与瘦素呈正相关(rs=0.8,p<0.05)。
结论: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存在脂联素、瘦素水平的异常,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异常与瘦素的变化有关,同时瘦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异常与寻常型银屑病的疾病程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