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石窟由印度传入中国后,因民族、地域、建筑文化等因素的差异,石窟建筑的功能和形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敦煌莫高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长逾千年的营建过程中,其石窟建筑形制呈现出独特的发展演化脉络和特征,而莫高窟石窟建筑形制的演化主要体现在石窟窟顶形制的变化上。通过对莫高窟石窟窟顶建筑形制的统计和分类,可分为平顶、盝顶、人字坡顶、复合人字坡顶、覆斗顶、拱顶形制等几种主要类型,不同类型的窟顶建筑形制各有其发展趋势,且各窟顶形制之间也存在某些潜在的影响。石窟窟顶形制在不同时代逐渐变化与更替,经历初期以平顶、盝顶等小型洞窟为主的短暂模仿期后,具有明显东方建筑特征的“人字坡”顶和“人字坡”与中心柱结合的形制成为莫高窟北朝石窟的主流窟顶形制,至隋唐,覆斗形窟顶形制逐渐发展成熟,成为莫高窟的窟顶形制中最主要的一类。莫高窟窟顶形制的不断发展演化带来了石窟空间的延伸和扩展,这从不同时代的窟顶坡度的大小和洞窟挖方量中就得以体现。洞窟空间尺度的扩大是石窟窟顶形制发展和石窟营造工艺技术不断提高的直接结果,而洞窟空间的不断扩展也与信众们对进行佛事活动的石窟空间要求有密切关系,正是二者互为因果,促使石窟窟顶形制不断地发展与演化。同时,窟顶形制的发展也影响着石窟空间的布局,并促使莫高窟的石窟建筑向着更为“中国化”的趋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