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货币制度是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重要基础,当前的国际货币制度依旧处于牙买加协议以来的浮动汇率制度之下。自牙买加协议以来,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步履维艰,然而次贷危机发生之后,为了争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具有庞大外汇储备的新兴市场国家在资金方面的支持,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做出了难得的利益妥协。在IMF的合法性方面,超过6%的份额转移给新兴市场化国家,我国在IMF中的份额也跃升至第三位。次贷危机给世界各国经济上造成巨大的创伤,却客观上加速了IMF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改革进程。这背后的利益博弈显然耐人寻味,也使得学者们对国际货币制度改革问题的研究掀起新一轮的热点。国际货币制度改革应当以有利于合作博弈的方向进行,这是本文论述的一条主线,就是说国际货币相关制度的设定应当尽量避免国家之间的背叛,而能有效促进合作。特权国家的存在对合作博弈是不利的,因为对特权国家的有效约束是困难的,其可能会滥用自己的特权地位进行非合作博弈。制度领域的利益分配失衡,也会使部分国家或利益团体不满甚至背离现在的合作体制。制度是以利益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制度形成的基础是各国对自我利益的估算。追求个体利益并不意味着无尽的背叛,选择合作同样是个体国家利益衡量的结果。研究国际货币制度的发展,我们须先明白国际货币制度目前处于一个合作博弈还是非合作博弈主导的利益格局之中,以及为什么既有的国际货币制度能够得以存续。建立一个限制背叛的新制度成本是高昂的,有着长远眼光的国家会认识到能够抑制背叛的既有制度值得大家拥护。1为此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需求对当前的国际货币制度进行不断改革是必要的,而改革后的制度应能够促进合作博弈的进行,二者互为促进。以有利于合作博弈为标准,发现当前国际货币制度所存在的不足,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清问题的所在。并针对这些问题指出当前制度改革的不足,以及提出未来的改革方向。当前的国际货币秩序处于浮动汇率制度之下,浮动汇率顺应了货币制度的发展趋势,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浮动制度毕竟是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建立的,更多代表了发达国家的利益。当前的国际储备制度事实上是美元本位的国际储备体系,这样美元汇率的稳定就应当是IMF监督的重点,然而现实中的情况是美国经常会干涉其他国家的汇率自由,逼迫其它货币升值以达到美元贬值的效果,弥补其在贸易中的不利地位。次贷危机之后美国更是不顾其他国家的反对,发行巨额美元货币,这其实也是对汇率的间接操纵,并严重损害了持有美元外汇国家的财产利益。当前国际货币领域矛盾主要体现为美元霸权和其他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并产生了畸形的国际收支平衡模式。美国是国际货币制度中的特权国家,其对货币特权的滥用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约束将会阻碍合作博弈的进行。打破这种不合理的国际货币格局,首先需要在合法性和有效性方面对IMF进行改革,使其真正能成为代表所有成员国利益的国际组织。为此,只是投票权的有限提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打破IMF相关制度被发达国家控制的局面。一方面要废除美国和欧盟的一票否决权;另一方面提升基本票在总票数中的比例,并且要使得份额调整制度能够有效实施,真正实现IMF的民主化改革。有效性方面要吸收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并不断改进目前不合理的救援机制。此外金融危机的发生也使得IMF在危机预警方面的职能得到拓展。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长远目标是要建立以特别提款权为主要储备货币的货币制度,打破美元霸权地位,为此还需要一个艰难而漫长的利益博弈过程。总之,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应向有利于合作博弈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