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Post-pancreaticoduodenectomy hemorr-hage,P PH)相关的危险因素,研究出血原因及治疗方法,提高胰腺外科医生对PPH的诊治水平及技术,改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的预后,降低术后患者的死亡率。方法:收集从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504例病人的临床数据资料,然后对此资料进行分组,对相关因素(性别、年龄、有无高血压、有无糖尿病、手术方式、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总胆红素水平、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术前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术前谷氨酰转移酶(GGT)、术前白蛋白(ALB)、术前谷丙转氨酶(ALT)、术前谷草转氨酶(AST)、术中是否输血、术前是否减黄、术后有无出现胃排空障碍、腹腔感染、胰瘘(POPF)、胆瘘、切口感染)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再进行多因素分析,探索PPH的危险因素及治疗策略。结果:在504例患者中,男性332例(65.9%),女性172例(34.1%);年龄在18岁到80岁之间,平均年龄59.1岁;非出血组455例,出血组49例,早期PPH 18例(3.6%),其中死亡1例;9例经输血、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8例好转出院,1例死亡;9例再次行手术治疗,均好转出院,再次手术的9例患者中,术中未找到明显出血点的3例,其余6例均有明确的出血点。晚期PPH 31例,其中16例经输血、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4例发生死亡;12例好转出院;14例经再次手术治疗,1例发生死亡,13例好转出院,未找到明显出血点3例,其余11例手术中均发现明确的出血点,其中4例手术无效后再次行栓塞治疗,栓塞过程中发现GDA动脉瘤出血2例,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动脉瘤出血1例,另外1例手术记录中未做记录;血管造影栓塞治疗1例,好转出院,手术记录未记录出血点位置。手术止血23例,其中17例成功止血,止血成功率为73.9%。PPH的发生率为9.7%(49/504),在出血的49例患者中,消化道出血9例,腹腔出血32例,两者兼有8例;POPF组91例,非POPF组413例,POPF的发生率为18.1%(91/504)。死亡7例,其中1例与腹腔感染有关,1例与早期出血有关,5例与晚期出血有关,总死亡率为1.4%(7/504),PPH相关的死亡率为12.2%(6/4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500 m L)与早期PPH的发生相关;术前ALB(<35 g/L)、术中出血量(≥500 m L)、手术时间(≥5 h)、术前总胆红素(≥256.5μmol/L)、腹腔感染、POPF、胆瘘、切口感染与晚期PPH的发生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500 m L)是早期PP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时间(≥5 h)、腹腔感染、术前ALB(<35 g/L)是晚期PP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本研究显示术中出血量(≥500 m L)是早期PPH的独立危险因素。(2)早期PPH可能与术者的操作水平及术中仔细操作有关。(3)本研究显示胰瘘是晚期PPH的危险因素,但不是独立危险因素,(4)术前ALB(<35 g/L)、手术时间(≥5 h)是晚期PP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腔感染与晚期PPH的发生密切相关,术后腹腔感染组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腹腔感染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