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国家,社会对国民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学生是我国未来公民的主体,他们的知识和道德素质状况,特别是道德素质状况对我们国家在二十一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成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民众对培养中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寄予厚望。但鉴于目前中学生身上表现出的不良道德行为和道德倾向,人们对在中学生身上进行的道德教育感到失望,并对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提出了置疑。目前在中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道德行为和倾向主要有以下方面:严重的缺乏自律自制,没有纪律观念;缺乏责任感,正义感,同情心,公德心和道德诚信;听不进师长的教诲,伦理观念淡漠;缺乏自尊,自爱,自重;兴趣,情趣低下,追求低级庸俗;法制观念不强,打架斗殴,违法犯罪等。在中学生身上进行的道德教育见不到实效。 本研究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归纳了目前中学生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的原因:首先是学校方面,学校教育中片面追求分数,重知识教育,轻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中重理论灌输,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道德理念理想化,模式化,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道德教育重心过高;学校道德教育地位没有在人们的心中牢固的树立,道德教育工作者的艰苦劳动没得到应有的尊重,使得从事道德教育工作的教师缺乏动力,工作缺乏创新;道德教育缺少必要的惩罚,对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缺乏制约威慑作用。其次是家庭的原因,家长的道德素质和榜样表率作用缺乏;一些家庭残缺也给小孩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的形成带来负面影响;部分家长的道德教育观念落后,不会教育小孩。第三是社会的原因。主要是学校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道德状况的巨大反差,使得部分学生心理失衡;影视文艺媒体的不良影响;成人社会对中学生不良道德行为的漠视;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给人们道德观念带来的冲击;社区道德教育环境的隐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网络社会给道德教育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研究针对目前中学生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实效性不高问题,结合自己学到的有关教育理论知识,提出了通过活动道德教育形式来解决中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不高的假设。即如果在学校道德教育中,以各种生动丰富多彩而富于道德教育意义的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为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和途径,优化学生道德教育环境、道德教育内容与时俱进,改革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充分发挥和尊重中学生作为道德教育主体的作用和地位,就能很好地提高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对四川师大附中开展的活动道德教育个案的分析研究,验证了以活动道德教育形式能提高中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假设。并对活动中取得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得出了活动道德教育形式是培养中学生道德践履能力,提高中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