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世纪后,在要素配置市场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金融业自身不断壮大成熟的推动下,我国金融产业的空间集聚表现出新的特点。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入世贸组织都为金融资源的跨区域流动提供良好条件。为探究我国金融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金融集聚的空间演化趋势,丰富金融地理领域相关成果,本文对2000年以及2010年全国县级尺度上的金融集聚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一、阐述研究背景,对我国金融产业的研究现状进行剖析;二、根据实际情况,总结我国现代金融产业的发展历程;三、分别从2000、2010两个年度,全国全局县域、东中西区域、县区和市辖区等角度展示了金融集聚水平的差异;四、分析金融集聚水平变化情况,总结金融产业集聚演变的空间关联模式;五、初步研究金融产业集聚格局演变的机制,归纳重要的影响因素;六、得出结论,并提出差异化的政策建议。结果显示,我国的金融产业集聚呈现总体程度较低、但快速提高和局部集聚的特点,且在区域间、建制类型及行政等级间的空间差异明显;地区金融集聚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关联特点,并存在集中集聚型、集中极化型、集中边缘型、集中扩散型、一般边缘型、一般扩散型等六种典型的关联演化模式,从关联地区的整体视角针对性地制定金融产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分析金融集聚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的原因发现,所处环境、经济水平、空间因素、政府作用等因素均体现重要作用。在非均衡与均衡交替的经济环境中,依据对我国金融产业集聚演变模式的分析,以及金融集聚影响机制的分析,提出了可以作为未来我国经济社会政策调控建议,包括:一、因地制宜,根据不同阶段,实现时空差异化发展策略;二、通过布局调整,促进多层次金融中心的形成;三、推进金融改革与集成创新,为金融集聚革新环境;四、调节产业结构,营造良好氛围;五、注重培养和引进金融人才;六、适度调整金融产业的经营模式,最大限度防控风险。空间可视化分析是地理领域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运用到经济学领域的历史并不长,然而空间研究方法对于解释经济非均衡现象效果较好。综合空间因素的考虑,能够更准确地分析经济现象的始末。出于对于全国县域尺度的经济类研究较少的考虑,本文首次综合利用基本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从全国县域角度研究我国金融业的整体格局。依据地区自身特色,利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归纳总结了新世纪我国金融产业空间格局演化模式。旨在通过本研究,促进我国金融产业在县域区域间的有序集聚,为我国金融产业发展提供切合实际的合理化参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