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大鼠胆总管结扎后肝切除+胆肠内引流术的模型,观察梗阻性黄疸对大鼠肝切除术后肝脏再生的影响,探讨FXR调节的脂质代谢在其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将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第一次手术行胆总管游离,7d后行50%肝切除术),实验组(第一次手术行胆总管结扎,7d后行50%肝切除+胆肠内引流术)。观察时间点将大鼠第二次手术当日(未行肝切除前)设为手术0d,以及术后1d、3d、7d,观察两组大鼠术后7d总体生存率,评估大鼠肝重、肝重体重比及相对肝重恢复率等指标,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ALT、AST、总胆红素(TB)、总胆汁酸(TBA)、白蛋白(ALB),检测肝组织中甘油三酯(TG)含量。H&E染色观察术后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Masson染色及Sirius Red染色观察肝脏组织胶原纤维沉积情况,PCNA免疫组织化学(IHC)法、TUNEL法分别检测术后肝细胞增殖、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FXR、SHP等信号分子的表达情况。Real Time PCR检测IL-6、TNF-α、HGF、TGF-β1、SREBF等信号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1)术后7d实验组大鼠总生存率为48%,低于对照组的100%,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术后1d、3d、7d实验组大鼠的相对肝重恢复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肝功能指标:手术0d实验组大鼠血清ALT、AST、TB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ALB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3d、7d实验组大鼠血清ALT、AST较术前显著下降,已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d、3d实验组大鼠血清TB水平虽较术前有显著下降,但仍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d实验组大鼠血清TB继续下降,与对照组的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3d、7d实验组大鼠血清ALB一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肝脏组织学观察:手术Od实验组大鼠H&E染色显示肝细胞排列欠整齐,肝小叶结构模糊,间质大量炎细胞浸润,肝内胆管大量增殖,胆管壁周围炎症细胞浸润,Masson染色和Sirius Red染色显示肝组织出现胶原纤维沉积。在行胆肠内引流术后肝脏组织学检查逐渐好转,至7d时组织学检查显示肝细胞排列较整齐,肝小叶结构较前明显清晰,炎症细胞浸润减少,增生胆管明显减少,肝脏组织学评估已接近正常肝组织表现。(5)肝细胞增殖和凋亡检测:手术Od实验组大鼠PCNA阳性的肝细胞数及凋亡的肝细胞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d对照组PCNA阳性肝细胞数高于实验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实验组凋亡肝细胞数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d无论是PCNA阳性肝细胞还是凋亡肝细胞的数量,两组间的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实验组PCNA阳性细胞数开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6)肝组织TG含量:手术Od、术后1d、3d、7d,实验组大鼠肝组织内TG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7)血清炎症和再生因子检测:手术Od实验组大鼠TNF-α、IL-6、HGF及TGF-β1mRNA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d、3d、7d实验组大鼠TNF-α、IL-6表达水平持续下降,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8)FXR信号分子的表达:手术0d、术后1d实验组大鼠FXR、SHP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d、7d时两组之间的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0d、术后1d、3d、7d实验组大鼠SREBF的表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梗阻性黄疸使大鼠体重降低,全身营养不良。大鼠胆道梗阻7天后进行50%肝切除术,术后早期大鼠肝细胞凋亡增加,而在胆肠内引流后,大鼠肝功能损害并未进一步加重。梗阻性黄疸大鼠术后早期肝组织内启动肝再生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水平显著下降,引起肝再生启动延迟,且术后早期肝细胞增殖障碍,导致肝再生能力受损。梗阻性黄疸大鼠肝切除术后早期肝再生过程中肝细胞内脂滴蓄积现象消失,肝内甘油三酯含量下降。其机制可能与黄疸时高浓度胆汁酸激活FXR及其下游靶基因导致肝内能量代谢紊乱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