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行魂”——论史铁生小说《我的丁一之旅》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zhiwang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通过对史铁生小说《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主题、审美意象和文本形式的详细分析,以求获得对这部长篇小说更为深刻、全面的研究。   引言部分综述了目前学界对《我的丁一之旅》的研究现状。本文第一部分试图对小说的文本主题进行多角度探究:史铁生在《我的丁一之旅》中通过描写丁一这一人物的命运遭际,深入思考了人生存的困苦与惶惑,追问人活着的意义,对于生死以及自杀等生命困境做了进一步探究,吟唱出一曲悠扬的“生命之歌”;小说全篇始终笼罩着一种厚重的宗教氛围,史铁生站在哲学的高度,借“行魂”的所见、所闻、所感阐发了自己对宗教与科学的独特见解,表现出作者浓烈的“宗教之思”;《我的丁一之旅》是一部典型的探讨爱之真谛的小说,揭示出作者独有的爱情观和性爱观。只有灵与肉的激烈碰撞才能迸射生命的光芒,只有爱和性的水乳交融才能酿造醇美的爱情。每一个生命个体来到世上都是孤独的,心灵和心灵需要用性爱的语言方式祛除灵魂的遮蔽,达到一种敞开。   第二部分审美意象研究。《我的丁一之旅》与之前的多部小说一脉相承,展现出多个审美意象:“行魂”是《我的丁一之旅》中最为独特的意象,以永远游走、上下求索的“行魂”作为小说的叙事视角和叙述声音成为这部作品的一个突出特点。“行魂”是史铁生对孤独、生死、灵魂等人生命题进行长期思考后,最终收获的一个美学意象,体现出他对永恒的不断探问与不懈探索;史铁生作为一位在现实生活中屡遭命运沉重打击的作家,“梦”对于他来说是最好的精神慰藉和书写素材,一切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愿望,在梦境中都可以成为现实,“梦”是真实与虚幻的共同投影,所以“梦”成为史铁生创作的另一个重要意象;史铁生常用天真稚嫩的少年儿童眼光和风烛残年的老人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因此形成了“孩子”、“老人”的审美意象,在其中寄托了希望与回想的等人生情感。   第三部分文本形式研究。《我的丁一之旅》在文本形式上有诸多创新之处,在小说的叙事形态中突出“行魂”作为叙述声音所表现出的独特视角。而内聚焦型、外聚焦型、非聚焦型视角的交替闪现,生成了小说视角的灵活多变性。梦境回忆式的写作模式和镶嵌体结构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小说的形式意义。被史铁生有意强调的粗体关键词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思考;而带有极强逻辑性的发问语式,则成为史铁生皓首穷经思索方式的外化表现;杂语、戏谑式的小说语言构成了《我的丁一之旅》多彩的狂欢化叙事笔调。   小说在文本形式上的大胆尝试拓展了小说的阅读空间,使读者强烈感受到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尽管《我的丁一之旅》在文本形式上有诸多创新,但是小说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内容多重复;对生命、生活的哲学思索冲淡了小说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使得情节过于简单,人物性格平面化;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看这部作品受众不多等。   本文通过分析史铁生的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在文体形式方面所做的探索与创新,进一步揭示史铁生的文学创作特点及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审美内蕴。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细致分析,为研究《我的丁一之旅》这部作品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独特的思路。
其他文献
语言与文化不可分离。在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课文的句子、语段和语篇中,常常隐含着中国民族观念。中国民族观念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的一个基本内容。本文分析两套中高级综合
尽管《汤姆叔叔的小屋》是19世纪最畅销的美国小说,但更多的美国人是通过其舞台作品而不是通过原小说了解到整个故事。可以说小说影响了美国内战前为数不多的有钱有闲受过教
索绪尔在《语言论》中说:“语言的沿流是有方向的……这个方向大体可以从语言过去的历史推断出来”,在此他至少注重方言演变的历史规律。如果说方言研究是为了揭示方言/语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