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各朝各代遗留大量的文化瑰宝,其中,古建筑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宝藏,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核心。早期的古建筑信息主要以文字、绘图、拍照等方式进行存储,随着三维重建技术的成熟,大量的古建筑表面信息以三维点云等形式进行留存。中国古建筑的大木结构极具特色,各个构件是组成古建筑主体的基本单位,如何从三维点云中对古建筑构件进行分类是实现大木结构高效率建模的关键步骤。点云数据分类主要有传统的分类算法和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各朝各代遗留大量的文化瑰宝,其中,古建筑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宝藏,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核心。早期的古建筑信息主要以文字、绘图、拍照等方式进行存储,随着三维重建技术的成熟,大量的古建筑表面信息以三维点云等形式进行留存。中国古建筑的大木结构极具特色,各个构件是组成古建筑主体的基本单位,如何从三维点云中对古建筑构件进行分类是实现大木结构高效率建模的关键步骤。点云数据分类主要有传统的分类算法和机器学习分类算法,算法主要包括最邻近分类、基于聚类、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等。传统分类算法虽然在不断改进,提升分类效果,但这些算法多数是针对于小场景任务,对于古建筑海量点云的分类捉襟见肘,且大多数算法需要人为设定特征描述子、大量阈值及参数,步骤繁琐,不够智能化。近些年来,深度学习的快速发展为古建筑点云构件分类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鉴于上述分析,本文利用经典的、直接以点云为输入的深度神经网络PointNet,对故宫古建筑的立柱和额枋两类构件进行分类提取。基于深度学习的点云分类降低了人工干预程度,使构件分类的过程更加智能化。在分类的基础上,本文应用基于统计信息的方法对深度学习提取的立柱、额枋进行更精细的分类,提高了分类结果的精度。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古建筑点云分类方面,本文对PointNet网络进行改进,提升分类效果。改进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点云输入神经网络的特性,在自建古建筑数据集中加入颜色特征、反射强度等特征(2)提升局部特征提取能力,在输入数据中选出种子点,以种子点为中心划分尺度区域,区域内的点作为种子点邻域点,提取区域内局部特征,再将局部特征与全局特征连接。通过上述改进提高整个网络学习特征的能力。在基于统计信息的构建精细分类方面,考虑到古建筑标准构件的几何特性及不同构件之间尺寸的差异性,以立柱、额枋构件的标准模型为参考,应用基于信息统计的D1形状分布函数,将深度学习方法提取的构件与标准模型进行匹配判定构件的具体类别,达到精细分类。由于简单的形状分布函数仅考虑到距离特征,得到的特征值不能充分表征模型,本文使用以面积作为权重因子的方法对模型进行重采样和计算特征值,得到更稳定的相似值,提高匹配精准度。针对上述研究成果,本文基于visual studio2013+QT5+OSG开发了三维实验平台,实现模型展示、采样可视化、匹配等功能,快速实现构件细分类。本文的研究成果提高了古建筑点云分类的精度,为研究古建筑大木结构构件的分类、重建、健康监测等提供参考数据,对古建筑的科技保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如何在不削弱含碳耐火材料性能的基础上制备低碳耐火材料长期以来都是碳复合耐火材料的研究方向。在本课题中,以MgO-C材料为例,实验以镁砂、鳞片石墨、单质硅、四种MAX相(Ti3Al C2、Ti2Al C、Ti3SiC2、Ti2Al N)为原料,添加5 wt%含量的酚醛树脂为结合剂,制备含碳量为4 wt%的低碳MgO-C材料。用MAX相取代MgO-C耐火材料中部分鳞片石墨来制备低碳MgO-C材料,控制
文化旅游是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也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生活质量和审美需要提升,人们不再满足于游山玩水式的旅游,更关注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如成都锦里、南京秦淮河等都是文创旅游的典型代表。为此,应当大力推动旅游景区的文创产品开发设计,提高旅游景区的文化竞争力。一、对旅游景区进行文化主题形象设计在对旅游景区进行文创产品设计时,先要充分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等文化资源,对文化资源进
地震动作用下建筑物主体结构与设备是相互影响的,不同设备由于自身的自振频率存在较大差别,导致设备与主体结构之间的动力相互作用存在差异。近些年,随着对近断层地震动的深入研究,发现近断层地震动相比普通远场地震动具有长周期和速度大脉冲等特性,可能会对建筑结构及设备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尤其是对于隔震建筑,其影响更加不可忽略。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设备-结构耦合隔震模型,研究有脉冲近断层地震动和无脉冲近断层地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作为缓解大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方式,在我国数十个城市广泛建设,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其安全和质量必须得到保障,而政府监管就是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面对各地发生的安全质量事故,需要研究如何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安全质量政府监管的有效性。首先,本文从实际出发,分析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安全质量政府监管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即监管依据、监管体系、监管人员、监管方式、监管手段等五大方面,包括了法律、
智能家居是指以住宅为平台,为住户提供一定程度的数字连接或优化服务,形成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为一体的智能系统。智能家居内部的室内环境始终以舒适作为追求目标,要保持建筑内部的热舒适,就要消耗一定的能源以供给末端设备的正常运行,而想要做到节能减排,往往以牺牲用户居住的舒适度为代价。因此最重要的问题是平衡居住者关于舒适度的高要求和能源的高消耗。除此之外还存在对舒适的定义存在个体差异性,且环境存在较多干
纳米硅灰是一种综合了纳米材料与矿物掺和料共同优点的掺和料。与普通混凝土相比,纳米硅灰混凝土具有高强度、高韧性、高耐久性等优点。但是,其目前的成本较高,且相关研究时间较短,其对混凝土不同力学性能之间关系影响与构件性能影响的研究则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针对纳米硅灰混凝土不同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与纳米硅灰钢筋混凝土构件性能进行试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试验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将三种不同强度等级、三
彩绘文物数量众多、色彩绚丽,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极高的科研价值。彩绘文物表面丰富的色彩是其主要特点,然而由于受到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表面会出现褪色、颜色层脱落等情况。因此,急需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彩绘文物色彩修复提供帮助。传统分析方法具有二次损伤,局部检测的缺点,而高光谱技术作为一种快速、无损的颜料识别方法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根据绘画技法,画家经常会使用多种颜料混
为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建设,装配式建筑越来越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蒸压加气混凝土(ALC)广泛应用于装配式建筑,研究装配式ALC用于围护结构的传热、传质特性,对评价其热湿物性、蓄热储湿能力、建立围护结构的热湿耦合迁移模型、预测墙体霉菌滋生风险、改善室内热湿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文献总结分析,对ALC墙体热湿传递理论进行分析,以温度与相对湿度为驱动势,考虑湿迁移与热迁移相互作用建立ALC一维瞬态热湿耦
高温烟气会直接导致隧道结构损毁,从而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竖井自然排烟是隧道烟气治理的有效方法,竖井可以将火灾烟气通过烟囱效应的驱动力排出隧道,为人员逃生争取时间,因此对隧道竖井自然通风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针对竖井结构和阻塞比对隧道竖井排烟效率和排烟特性的作用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旨在优化实际隧道竖井结构达到较佳的火灾烟气治理效果。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比分析了不同竖井结构优化
近年来,随着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等数据采集技术的发展,有效降低了三维空间数据的获取成本和时间周期,提高了数据精度。然而随着大规模三维空间数据的不断积累,三维空间数据如何在B/S下高效地发布、传输、可视化和分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WebGL与Web开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众多的三维可视化框架,Cesium作为目前性能优异的三维可视化框架之一,它能够在三维虚拟地球场景中添加丰富多样的地理要素。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