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于2000年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并且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不仅是我国社会问题,而且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居民储蓄作为我国储蓄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投资和资本积累的重要资金来源,投资和资本积累则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会对居民储蓄产生一定影响,我国目前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初期,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的总影响效应为正,但从长期趋势来看,由于老龄人口的储蓄水平相对较低,其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带来居民储蓄水平的下降,随着我国逐渐进入中度及重度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的总影响效应可能为负。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优势所带来的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人口红利时代开始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老龄人口负担呈累进式加重趋势的人口负债期,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持续,依靠高储蓄、高投资、廉价资金成本推动经济的增长方式也将面临挑战,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将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在当前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振国内居民消费需求的背景下,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出发,全面而系统的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的影响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化居民储蓄理论,对于推动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综述、相关范畴界定、主要内容与框架结构以及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介绍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特点。第三部分介绍我国居民储蓄现状以及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分析我国居民储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说明我国居民储蓄的重要性。第四部分主要分为两方面,重点研究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的影响,首先分别从生命周期动机、预防性动机、投资和遗赠动机等方面分析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动机的影响;其饮基于Leff模型应用脉冲响应函数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居民储蓄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以日本为参考,判断和预测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的影响。第五部分针对上述分析结论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增加数量型人口红利延续,推进质量型人口红利转变;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加大老龄产业开发,增加“银发消费”市场;加强养老金融支持,发展养老金融业务(具体包括提高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加强商业银行老年金融服务、发展养老保险产品服务、深化社会养老基金运作等)。第六部分为对全文的总结。本文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到结论,目前我国老年抚养比对居民储蓄率有正效应,少儿抚养比对居民储蓄率有一定负效应,但作用不明显,同时通过借鉴日本过去几十年人口老龄化与居民储蓄率数据,发现在人口老龄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老年抚养比的提高会降低居民储蓄率。我国尚处于人口红利期,由于劳动力人口所占比例较高且处于增长阶段,老龄人口的上升速度幅度不大,导致劳动力供给相对充足,赡养负担相对较轻,形成了我国当前较高的居民储蓄率,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在2012年开始我国劳动力人口出现自1982年以来绝对数量的首次下降,总抚养比由下降开始转为上升,这说明我国的人口红利开始进入逐渐收缩的态势,劳动力人口比重开始下降,这使得我国在人口红利阶段所获得的劳动力优势正在消逝,倘若在人口红利时期转入人口负债时期后,由于老龄人口消费大于生产,未来随着老龄人口比重的大幅提升,在某一时间点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可能会发生逆转,产生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