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阶级的名义——中国红色革命叙事生成阐释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diren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色革命叙事是一个“家族”概念,它包括“左翼革命文学”、“解放区文学”、“新中国文学”等。论文着重从文化、政治、哲学、社会学和文学思潮演变等多重角度,对红色革命叙事的生成进行全面阐释。 第一章运用比较的方法,着重对红色革命叙事生成的文化语境作现象学的分析,探讨了“五四”启蒙文学、日苏普罗文学、毛泽东的《讲话》对红色革命叙事生成的影响,指出“五四”启蒙文学“面向西方”又“背离西方”的中国性特质给红色革命叙事的生成孕育了一个可能性前提;“宗法”苏日普罗文学直接导致了中国左翼革命文学的发生;毛泽东《讲话》的发表全面规范整合了解放区文学,形成了红色革命叙事对五四新文学以及西方文学的文化审美形态的扬弃和超越,构筑了具有鲜明中国性的新型文学观念、形态、体式。 第二章主要探讨阶级文学观的形成。首先追溯和梳理了阶级、阶级意识和阶级叙事等概念的形成,认为“阶级武器论”文学观的提出,强调了文艺作为意识形态的能动性作用,目的在于为自身的社会价值和社会作用寻找一条恰如其分、合乎社会认同标准的自我确证之路;“党”文学观是党的文艺政策的具体实践,体现了政党伦理对文学的全面渗透,使红色革命叙事实现了从“无产阶级文艺”到“农民文艺”的重心转移;同时指出在“阶级视野下”的“阶级斗争”表达,完全成了红色革命叙事的本质化和逻辑化叙事;而集团主义对个体意识的僭越与压抑致使个人主义以及个性解放主题很少有理直气壮地出现在红色革命叙事的版图之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异化和遗憾。 第三章着重探讨了红色革命叙事中的“历史主体”形象的建构。指出历史主体的塑造是阶级叙事建构的支撑点。作为历史主体的工农大众,其实是通过知识人命名得以实现的,他们通过想象性地表达工农大众在革命中的主体地位,来揭示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独特性--农民群体作为革命主体现实存在的合理性。其一,运用罗尔斯的正义伦理原则,指出工农大众是左翼作家建构与虚拟的正义伦理载体。其二,指出解放区文学的“新人”是一种意识形态和政治实践理性的独特编码,它体现了党的主体权威;“新人”形象塑造源自于作家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真理终极性的信奉和五四启蒙理想的赓续,是作家的阶级文学观创作理念的体现和营造一种负债意识的政治需要。其三,指出工农大众作为“历史主体”形象在建构中始终是被建构者而非建构者,在这个意义上,赵树理的超出阶级视野下的“农民化”叙事就具有了深远的历史存在意义。 第四章着重探讨了叙述主体的身份认同。认为左翼作家作为话语主体试图通过“期望中的历史主体”的塑造和“革命+恋爱”小说模式来确认自己的话语地位;认为否定五四个性主义思想与左翼作家过分迷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优越性以及他们对自我的认知有关;根据葛兰西传统知识分子和有机知识分子理论,分析了解放区作家成为红色歌者的转换过程和深层原因。其中指出:第一,通过“洗心”和“结合”等教化与强制的规驯机制与方式,促使知识分子有机化身份的形成;第二,“红色歌者”的身份认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文人内在的真理性道德认知和“圣地”隋结的结果;第三,体现了知识分子自我“增势”的意图,即意在纠补作为文人在全民族抗战形势下束手无策而心理失衡的无奈现实。第四,“公家人”的身份使得延安文人不得不依附于体制,故作家的被规训和文学的被改造,其实是作家与政党政治共谋的结果。 第五章主要探讨了红色革命叙事的美学成规。泛阶级化的叙事图式和农民狂欢化的表达范式,实际上是“农民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化,远离了真正的农民写作;集体写作作为组织化的文学生产方式,是保证党的权威话语强行渗入到文艺创作中的最佳“民主”方式,也是“作者”人格成为社会人与阶级人格的有力保障。实际上昭示了党的权威意识形态控制下文学写作的性质以及文学写作的政党化倾向。 本文认为,红色革命叙事最大特点在于阶级性政治品格,文学并非其终极性追求。因此提出了中国文学发展应该廓清文学的政治性、现代性和超越性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其他文献
经常有人问我:每餐感觉都是吃饱了,为什么还没到下一餐,就总是觉得饿呢?尤其是运动之后,觉得特别容易饿。下面就谈谈这个问题。  不同饥饿感,原因各不同  这类问题,其实不能一概而论地回答。因为至少要分成两类人来讨论:第一类人,没有三高问题,但通常身体虚弱,日常饮食数量偏少。除了低血糖之外,可能还有消化不良、低血压、贫血等问题。第二类人,腰腹偏大、血糖控制能力下降,餐后高血糖,餐前低血糖,属于糖尿病高
期刊
近年来还没有专门针对清代贵阳词人研究的专著,仅有寥寥数本以贵州文化为对象进行整体梳理的著作。从研究论文来看,关于清代贵阳词人的研究成果只有寥寥数篇,不成气候,除了江
25岁的小李,上班时常会感觉上腹部痛,伴有嗳气、反酸。有时饿了痛,有时饱了痛,吃点小苏打饼或者蛋糕,腹痛就会慢慢缓解或消失。不过隔了一两周,这个情况又会重演一次。所以,小李抽屉里常备止痛药。  有次实在痛得受不了了,小李才去看医生。他告诉医生,上腹痛像时钟一样准时,上午10点和下午4点就会出现灼痛。直到吃了午饭和晚饭,疼痛才会缓解。医生听了小李的情况后,认为他可能患了十二指肠溃疡,先做一个X线检查
期刊
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四川一名11岁女孩爱吃辣条,特别是近一年来,每天至少吃2袋,最多时吃五六袋,结果出现了严重腹痛,每天腹泻十多次,最后诊断为罕见的“克罗恩病”,是有 “绿色癌症”之称的炎症性肠病(简称“IBD”)中的一种。这让很多爱吃辣条的小伙伴们都感觉不好了,以后辣条还能不能好好吃了?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科首席专家胡品津教授介绍,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患者的症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