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氯化碳诱发大鼠肝纤维化的病理学特点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ossus198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CCl4诱发大鼠肝纤维化不同时段血清生化指标和肝病理学变化,探讨CCl4诱发大鼠肝纤维化的可逆性。 方法 利用50%CCl4腹腔注射8周诱发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实验第8周、12周末检测血清生化指标,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及纤维组织增生程度,利用EDI和α-SMA抗体,采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肝库普弗细胞(Kupffer cell.KC)和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的表达。 结果 实验第8周末中毒组大鼠与对照组比较,血清ALT、AST、ALP、TB(total bilirubin)明显升高,总蛋白含量下降;肝/体重比、胶原纤维面密度明显增加:汇管区大量纤维组织增生,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较粗的纤维间隔深入肝组织内,形成大小不等的假小叶,大部分(5/6)形成弥漫性肝硬化:KC(ED1+)和HSC(α-SMA+)主要在汇管区增生的纤维组织及纤维间隔内大量分布,肝实质内明显增多。停止CCl4攻击4周后中毒组大鼠血清ALT仍较高外,其余生化指标及肝/体重比与正常对照组相似;胶原纤维面密度明显减少,肝组织及汇管区纤维组织减少,纤维间隔变细、淡染,炎症细胞明显减少,形成大的假小叶,大部分(4/6)形成部分性肝硬化;汇管区增生的纤维组织及纤维间隔内的KC(ED1+)数量明显减少,HSC(α-SMA+)消失。 结论 利用CCl4在8周内形成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肝功能明显损伤,形成弥漫性肝硬化,KC(ED1+)和HSC(α-SMA+)均主要分布在增生的纤维组织及间隔,表明KC与HSC活化密切相关。停止CCl4攻击4周后大鼠肝功能明显改善,肝组织内胶原纤维明显减少,肝纤维化减轻,KC数量减少,HSC消失,表明消除CCl4后大鼠肝纤维化发生逆转。
其他文献
恶性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需要充分的血液供应。新生血管生成(neovascularization)主要包括血管发生(vasculogenesis)和血管新生(angiogenesis)两种方式,它们均依赖于内皮
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是位于人类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的一个紧密联锁的基因群,是人类最复杂的显性多态性遗传系统,具有明显的种族、地域差异,与移植密
研究背景21三体综合征又名唐氏综合征(Down syndrome,DS),是最常见的染色体病。目前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21三体患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由于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
  自从1982年Marshall和Warren从慢性胃炎病人的胃粘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之后,进一步的研究已确定幽门螺杆菌是和消化性溃疡、胃腺癌、胃粘膜
[目的]①研究Fe2O3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②Fe2O3磁性纳米粒子热动力学检测;③Fe2O3磁性纳米粒子生物相容性评价;④Fe2O3磁性纳米粒子联合磁流体热疗对培养人肝癌SMMC-7721
背景和目的: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可能是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的危险因素之一。而在食管鳞癌病人中,HPV的感染是否
目的:探讨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LGLL)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LGLL患者的外周血涂片、骨髓涂片和免疫表型情况。结果:22例LGLL中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乳腺癌彩超影像表现与乳腺癌病理形态改变以及乳腺癌中VEGF、MMP-9、PCNA表达的相互关系。为通过彩超征象来鉴别乳腺肿瘤的良恶性、初步推断肿瘤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