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广大人民内部催生了各种复杂的、多层次的不同利益群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愈发地突显,这些差异已经渐渐地渗透到了城市社区,尤其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一些农转居社区、城乡结合部社区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尤为明显。虽然,现阶段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不再具有强烈的冲突性和对抗性,但是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这种群体差异性,建立一套合理地协调矛盾、处理问题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会引发激烈的群体矛盾和群体冲突,最终将严重阻碍和谐社区的建设。而社区作为社会的细胞和基本组成部分,社区和谐与否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和谐社会能否顺利进行。因此,合理处理社区不同群体的差异性问题能够积极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面对新时代的严峻形势、特殊情况、复杂问题,要完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我们必须正确面对这一重大的历史课题,即如何正确地对待和处理社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提高社区居民的满意度,更好地维护社区和谐,推动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本文将我国在建设和谐社会中面临的各种复杂群体利益关系作为主要研究背景,以我国新形势下农转居社区不同群体的差异性为研究对象,批判地借鉴国内外现有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充分运用政治学、社会学等相关资料,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方法相结合论证不同群体的差异问题。在理论研究上主要以社会利益群体理论与和谐社会理论思想为指导,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进行高度总结,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建设;在实证研究上运用社会学统计方法,以杭州市拱墅区12个农转居社区为研究案例,运用社会利益群体分析方法将农转居社区分为不同的社会群体并对其进行数据分析,同时把社区满意度作为分析不同群体差异的一个研究视角,努力探求社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及差异问题。合理的群体差异对社区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不合理的群体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群体矛盾和群体冲突,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现阶段,正确处理和协调农转居社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揭示和探求社区群体之间的差异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希冀在理论上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建设和发展,在实践中又能为有关政府部门建设和谐社区出谋划策,提供有利指导,从而促进社会更加公正、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