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借助着现代化科技水平的持续提升,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以其势如破竹之态,迅速渗透到全球人类当中。新媒体时代,人们的生产模式、生活模式、交流模式、思维模式等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其中,农村网民占比26.9%,规模为1.91亿,其中,民族地区村寨村民约占农村网民比例的五分之一。相比之下,农村网民对新媒体的认识、使用程度明显不足,对新媒体需求量也较弱,城乡新媒体使用率仍有着较大的差距。与此同时,对于新媒体使用研究方面,学界更多的关注点在城市,对于农村,特别是民族村寨的研究,可谓少之又少。基于此,本研究选择贵阳市花溪区镇山民族村寨为例,以点带面,尝试对贵州民族村寨展开实证调查研究,结合定量、定性原则,分析、梳理这一群体的新媒体使用情况,试图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缩小“数字鸿沟”,促进民族村寨的文化建设和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助推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意义。紧接着,对与本研究相关的几个理论依据——使用与满足理论、民族文化认同、数字鸿沟理论展开了阐述。其次,从自然地理条件、历史进程、社会经济、旅游文化等方面,阐明了此次实证调查所选取的民族村寨——镇山的基本情况,突出了镇山的发展与变迁,表明了镇山可作为贵州民族村寨的典型代表条件。罗列出了调查研究的内容、研究对象、样本情况、深度访谈对象以及研究的具体框架,其中包括研究的问题设计,对研究对象的进一步聚焦和分类,选择多层次研究路径的主要原因和校验方法,以及调查问卷的设计。最后,将笔者在镇山近一年的田野调查中,收集的所有数据进行总结归纳。通过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描述性分析来呈现被研究群体的特点,进一步整理和展示该群体的新媒体使用基本情况,以问卷所获取的数据资料为主,以深度访谈为辅,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分类别、有层次地剖析出镇山新媒体使用的类型、目的、思辨能力等系列数据。并从理论角度探讨上述研究,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归纳出个人情况与新媒体使用情况的关系,新媒体对个人生活、思维乃至整个村寨的影响。笔者站在客观角度,结合前人所调查研究的城市新媒体使用情况数据,对比分析镇山新媒体使用情况,分析了民族村寨新媒体使用的种种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镇山村民新媒体普及率趋于正常水平,但新媒体使用情况相较于城市来说仍有一定的差距。村民的性别、年龄、学历等与新媒体的使用情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媒体的出现,不仅大幅度改变了村民的生活节奏、丰富了村民的文化兴趣、改善了村民的人际交往方式,更扩展了村民的思维方式、改变了镇山的传统商业模式、促进了镇山的旅游文化产业。新媒体在镇山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也暴露出了村民新媒体素养较低、滋长了网络暴力、弱化了民族文化认同等问题。所以,应凭借加大镇山新媒体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民新媒体素养、增加村民收入等对策来解决相应的问题。新媒体将会引发全球社会的变革力量,而这种变革也逐渐在民族村寨中得以体现,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独特的牵引力,它会加速民族村寨的新陈代谢。针对民族村寨受众的新媒体发展思想和观念也必须与时俱进,把握时代的脉搏,书写时代的精神,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理解中国新农民,建设中国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