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静电纺丝技术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得的纤维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等优点。聚乙烯吡咯烷酮是一种性能优异、用途广泛的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属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是国际倡导的重要化工中间体和医药中间体。碘作为杀菌材料具有高效低毒、作用时效长、细菌对其没有耐药性等优点,因此在杀菌方面的应用倍受重视。但由于碘的水溶性低,也使其在杀菌方面的应用受到限制。为了扩大碘的应用范围,将碘负载在聚乙烯毗咯烷酮上,形成无定形复合物,即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在需要的时候逐渐释放碘,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消毒杀菌剂,具有刺激性小,污染轻等优点。本文拟采用静电纺丝技术获得一种具有一维结构特性的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复合纳米纤维材料,利用该类材料的高比表面积特性和纳米微孔特性,提高其对碘的缓释和控释效率及杀菌性能。以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和无水乙醇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Sol-Gel)过程,制备了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前驱体溶液。通过静电纺丝技术获得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复合纳米纤维材料。系统地研究了静电纺丝过程中碘和聚乙烯吡咯烷酮的质量比、纺丝电压对纤维直径和形貌的影响。研究发现,碘和聚乙烯吡咯烷酮的质量比在10 wt.%--30 wt.%时,聚乙烯吡咯烷酮-碘溶液的纺丝效果最佳;复合纳米纤维的直径随着碘和聚乙烯吡咯烷酮质量比的增加而减少;随着纺丝电压的增加,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复合纳米纤维的直径减小。采用红外光谱(IR)、拉曼光谱(Raman)、紫外-可见光谱(UV-VIS)、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分析手段对聚乙烯吡咯烷酮-碘纳米纤维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获得的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复合纳米纤维直径在400-900nm、并且尺寸分布均匀;在复合纳米纤维中,聚乙烯吡咯烷酮与碘之间存在着化学键合、形成了聚乙烯吡咯烷酮-碘络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