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厦门海底隧道作为推动厦漳两地产业发展的重要交通项目其沿线部分标段存在下穿、贯穿风化槽强风化花岗岩地层的施工工况,隧道下穿风化槽标段约占一半里程且距强风化层最近约达8m,贯穿风化槽标段约有300m。风化槽是海底隧道修建中常常遇到的不良地质结构其岩体具有风化程度高、完整性差、渗透性强等特点,故风化槽的存在影响着地层渗流场的分布,特别对海底隧道在施工过程有着极大的不良意义。本文对厦门海底隧道风化槽段围岩在施工阶段地下水渗流规律及隧道涌水做出探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3个方面:1.针对工程背景建立模拟实验,模拟隧道相同埋深下穿风化槽围岩(强风化层)与基岩围岩(中、微-未风化层)示压管水头分布规律,根据总水头与测压水头理论得到围岩范围内越接近开挖区地下水流速越快且在开挖区上方为地下水运移最快区域同时一定围岩范围内形成降水漏斗;隧道开挖后围岩渗透性越强则示压水头越低即地下水运移速度更快并运用Midas GTS进行模拟验证。2.根据相关的地质勘查资料与研究资料,对隧址区进行地质模型概化并运用Midas GTS对隧址区整体渗流场进行初步探究,针对海底隧道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隧道下穿风化槽、贯穿风化槽这两种工况下从水总水头、孔隙水压力、流速等方面对无衬砌围岩渗流场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隧道下穿风化槽时,围岩渗流场参数及隧道涌水量与风化槽埋深呈正相关即风化槽埋深越深各参数值越大;隧道贯穿风化槽时,地层界面形式不同则渗流场分布不同,地层界面为上部地层渗透性相对较低时,该区域总水头更低且孔隙水压力更小;风化槽处地下水流速更大且隧道涌水量在施工进入地层界面后激增。3.基于项目背景,从隧道埋深、地层分布等情况选取9个具有代表性区域作为研究区通过3种计算公式法与数值模拟法对比分析隧道开挖过程中涌水量,并探究导致各涌水量预测方法结果差异的原因,综合来看将故各法均值作为预测结果,运用佐藤邦明计算公式作为预测方法其计算结果更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