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为了在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诊疗实践中更好地总结及运用名医经验,建立以“慢性乙型肝炎”名医经验数据库,通过该数据库的建立,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用药经验、其他疗法”等角度,探讨现代医家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认识、诊疗思路与遣方用药特点的基础上,横向整合历代名医学术观点,明晰名医经验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方案的切入点和作用环节,以进一步提高疗效、突出中医特色优势,以更好指导临床。方法通过文献研究,运用SPSS15.0软件包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频数分析等方法,分析解放后至今在慢性肝炎治疗方面有独特心得及显著疗效的第一批至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国医大师、当代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及地方名老中医专著、医案。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用药经验及其他疗法等方面,研究名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经验规律。结果1.病因病机规律研究从收集的91位现代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中归纳总结出19种主要病因病机,经统计,以湿热之邪、湿热毒邪、湿热疫毒出现频率最高,分别出现频率是2.1%、1.3%、0.9%,而较常见的有正气不足、肝郁脾虚、气滞血瘀,出现频数分别在10次以上;本研究分析总结表明: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多是湿热和疫毒之邪引起,湿热疫毒之邪迁延不愈、日久所致脏腑功能失调,正气不足、肝郁脾虚、气滞血瘀是本病发生的病机。不管是湿热之邪、还是疫毒之邪,都不是单独存在,而是互相存在,只不过个人临床思维的差异,偏重点不一样。2.辨证论治规律研究本研究对91名名老中医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医案关于证候研究发现排在前五位的中医证型分别是肝肾阴虚型出现31次,肝郁脾虚27次、气滞血瘀21次、湿热蕴结12次、肝郁气滞10次、肝胃不和10次;研究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治法方面排在前10位的分别是清热化湿、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疏肝健脾、疏肝理气、滋补肝肾、健脾益气、养肝柔肝、健脾和胃、行气活血。研究发现出现百分比最多的治法和症型不符合,却与病因病机符合,其实这符合中医精髓,符合名医的临床思路,因为疾病在变化,症型也在变化,治法也在调整;但名医抓住病因病机而立法治疗,因为病因病机在疾病变化过程中没有证型变化快,所以名医讲究守方而守法,治疗过程中变动。所以,本研究认为名老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把握、研究制定是实事求是从临床实践出发,符合临床需要的。3.用药经验规律研究本次研究发现现代名老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所用药物做多的分别是补气调血养阴的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解表药,六类药物之和的累积频率达69.7%,其中补气调血养阴的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最常用,刚好也再次印证了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这些药物在临床应用中起主要作用,其中常用中药排在前10位的分别是白术、白芍、柴胡、茵陈、当归、茯苓、丹参、黄芪、郁金、赤芍。从中药汤剂方面分析看,其中一贯煎、茵陈蒿汤、四逆散所用最多,三者占所有汤药方剂的2.2%,应用较多的还有柴胡舒肝散、逍遥散、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六味地黄丸等,其中疏肝健脾、滋补肝肾的补益剂聚首,其次是调和肝脾的和解剂。4.其他疗法研究慢性乙型肝炎外治法、养生调养等疗法,在现代名老中医验案、论著等很少论及或者一言带过,所以很难总结、发现规律,但是现在很多肝病专家认为慢性乙型肝炎在长期药物治疗同时,要配合情志心理治疗,这样更能长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如池晓玲教授在专著《顺着节气养自己-二十四节气养生》中详细、全而地从精神、起居、饮食、药膳、导引等方面,深入浅出的阐述了慢性肝炎不同节气的养生要点。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发病隐匿、临床症状较少、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等特点,通过对91位现代名老中医医案、论著等资料进行详细研究分析,得出结论:从病因病机分析来看,以湿热之邪、湿热毒邪、湿热疫毒为主要特点,正气不足、肝郁脾虚、气滞血瘀是本病发生的病机:慢性乙型肝炎其主要中医证型以肝肾阴虚型、肝郁脾虚、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肝郁气滞、肝胃不和等为主,其主要治法多是清热化湿解毒、疏肝健脾补肾、行气活血化瘀等治疗大法,其中一贯煎、茵陈蒿汤、四逆散、柴胡舒肝散、逍遥散、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是常用的方剂,白术、白芍、柴胡、茵陈、当归、茯苓、丹参、黄芪、郁金、赤芍等是常用药物。所以,本研究对现代名老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规律研究是符合临床需要的,为指导临床治疗用药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