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特异性敲除DRD1/DRD2对小鼠正常屈光发育及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影响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hu5222168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近视是目前最常见的屈光不正,中国青少年的近视率已达到了90%,严重情况下,近视导致的眼球变形的伸展和眼内部结构的变薄,增加了视网膜脱离、白内障、青光眼甚至失明的风险,成为不容小觑的公共卫生问题。多巴胺作为眼中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屈光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不少研究表明多巴胺 D1受体和D2受体参与近视的发生发展,但其具体作用部位、机制仍未明了。本研究主要采用组织特异性敲除小鼠动物模型来探究多巴胺D1受体(DRD1)和多巴胺D2受体(DRD2)在近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部位,进一步阐明近视发生的机制。  方法:  Drd1flox/flox(D1f/f)小鼠和Drd2flox/flox(D2f/f)小鼠分别与Six3-Cre杂交,繁殖出所需要的视网膜特异性DRD1敲除小鼠:实验组D1f/f Cre+小鼠,对照组D1f/f Cre-小鼠;视网膜特异性DRD2敲除小鼠:实验组D2f/f Cre+小鼠,对照组D2f/f Cre-小鼠。与 S100a4-Cre杂交,繁殖出所需要的成纤维细胞特异性 DRD1敲除小鼠:实验组D1f/f Cre+小鼠,对照组D1f/f Cre-小鼠;成纤维细胞特异性DRD2敲除小鼠:实验组D2f/f Cre+小鼠,对照组D2f/f Cre-小鼠。实验分别在正常视觉环境和形觉剥夺(FD)条件下进行。正常视觉环境下的小鼠在出生后第4、6、8周利用ERI、OCT测量小鼠的屈光、眼轴等眼球生物学参数,在出生后第5周利用Micro IV进行眼底拍照,第7周检测其ERG,第8周ERI、OCT测量结束后取小鼠视网膜、角膜、晶体、巩膜检测DRD1/DRD2的表达量。形觉剥夺条件下的小鼠在出生后第4周给予右眼形觉剥夺2周或者4周处理。  结果:  1.视网膜DRD1敲除小鼠的视网膜DRD1表达量明显降低,敲除效率为94.3%,屈光向远视方向偏移,眼底无明显变化,明适应和暗适应下ERG的a波、b波振幅均显著降低。2.视网膜DRD2敲除小鼠的视网膜DRD2表达量明显降低,敲除效率为93.6%,屈光向远视方向偏移,眼底、ERG均无明显变化,对FDM无明显影响。3.成纤维细胞DRD2敲除小鼠的巩膜、晶体DRD2表达量均降低,巩膜敲除效率为60.5%,晶体敲除效率为39.5%,屈光向近视方向偏移,对FDM无明显影响。  结论:  1.Six-Cre小鼠的屈光发育正常,Cre重组酶的表达不影响小鼠的正常屈光发育;2.视网膜多巴胺D1受体是正视化的必要条件,D1受体缺失引发远视;3.视网膜多巴胺 D2受体是正视化的必要条件,D2受体缺失引发远视;4.巩膜、晶体多巴胺D2受体是正视化的必要条件,D2受体缺失引发近视。
其他文献
目的人胚胎干细胞起源于囊胚内细胞团,具有无限自我更新及体内外分化成人体任何一种细胞类型的能力,胚胎干细胞全能性特征可为细胞替代治疗及药物筛选提供大量资源。人胚胎干细
目的:  本研究旨在编制护理人员对患者参与患者安全态度的调查问卷,并进行信效度检验,以了解当前医院内护理人员对患者参与患者安全态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期为护理管理者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