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目前的小学德育现状不容乐观,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德育实效性较差。理论界在德育研究方面更多的着眼于理论建构,而缺乏对实践问题的真正关怀,在德育研究的园圃中很少能听到实践者的声音。因此我们理论研究的成果,往往成为理论研究者一厢情愿的构想,很少得到实践的认可和回应。本文如果说有些创新之处的话,就在于笔者在写作之前真正的投入到实践当中,听取学生的心声,感受教师的苦衷,从实践中汲取论文所需的养分,以实践为基点,以实践中所发现的问题为切入点,来审视当代我国小学德育现状,并以教材为中心,构建一种全新的小学德育课程。本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视野中的思想品德课。小学德育课程的主体是学生,它是为学生道德发展而设立的课程,所以学生的看法对这门课的建设非常重要。在笔者的调查过程中,学生普遍的反映是不喜欢这门课,他们不喜欢这门课的原因是它内容死板且缺乏活动,陈旧而缺乏新鲜感,缺乏时代内容,缺乏他们所需要的具体的做人的道理。所以,在学生眼中,这门课不象音乐课和体育课那样吸引他们,他们对这门课没有兴趣。第二部分是教师眼中的思想品德课。由于教师直接从事这门课的教学实践活动,所以他们对这门课会有着最直接的感受。教师们认为这门课之所以不受学生欢迎,是因为它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德育目标过于高大,缺乏情感性和道德行为的培养,而且也不注意内容的更新,编排欠灵活,使得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均受到限制,甚至教师也不喜欢这门课。由于教材的局限性,甚至有些教师主张不用教材,只开主题班会。第三部分是两地教材的比较。笔者选取了上海和江苏两地教材进行比较,从比较中得出一些客观的结论:即德育内容脱离生活世界;德育内容呈现方式单调;传统德育内容重视不够;重认识轻实践;重灌输轻感情。第四部分是我理想中的小学道德课程。笔者认为小学思想品德课应该是一门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课程,因为它以培育“有道德的人”为主要目标,它的育德性、理解性在内容、目标、方法上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并且小学阶段是人的德性培养的最佳时期,重心应该落在“品德”上。思想品德课还应该是具有综合实践活动性质的课程。它综合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活的各种内容,运用了人的各种心理因素,让儿童在活动中,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体验道德,在活动中发展道德判断力,培养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根据小学道德课程的这种定位,笔者以为这门课程应该具备:生活性、活动性、主体性、开放性、综合性等五个特点。以这种定位和特点为依据,我们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面应该坚持现实性、科学性、具体化、空缺性原则;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传统美德与现代伦理道德的结合,要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要注重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在教材内容的表征方面要注意教材开发的多样化和内容呈现的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