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背景目前临床中缺乏对胫后动脉穿支及其次级分支分布特点的详细解剖学研究。临床中对穿支系列组织瓣中的穿支皮瓣和带蒂穿支皮瓣研究较多,而罕见对穿支双叶皮瓣、穿支嵌合组织瓣和穿支蒂桥式组织瓣相关研究。2目的2.1第一章:胫后动脉穿支分布特点的临床解剖学研究研究胫后动脉穿支血管及其次级分支血管分布特点,为胫后动脉穿支系列组织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2.2第二章:胫后动脉穿支分布特点的临床应用研究探讨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系列组织瓣修复不同种类创面组织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促进该系列组织瓣临床广泛应用提供实践依据。3方法3.1第一章选择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临床中10例病情相对稳定且需切取携带胫后动脉的小腿内侧较大皮瓣的患者,通过切取小腿内侧皮瓣的过程中充分显露胫后动脉穿支及其次级分支血管,观察并记录胫后动脉穿支血管的数目、类型、管径、蒂长以及次级分支的分布特点等,同时应用统计学软件对所测数据进行处理。3.2第二章术前对双侧或设计侧小腿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然后应用CDFI对胫后动脉中上段较大穿支及其次级分支进行追踪,寻找不同种类穿支血管。根据受区创面组织缺损特点,选择合适的胫后动脉中上段穿支血管,设计并切取所需种类穿支系列组织瓣。本组共24例,其中应用胫后动脉穿支双叶皮瓣修复手部多区域软组织缺损5例;应用胫后动脉穿支嵌合组织瓣修复四肢骨与皮肤软组织缺损17例;应用以胫后动脉穿支为蒂的嵌合组织瓣桥式转移修复患侧小腿复合组织缺损2例。4结果4.1第一章10例患者小腿内侧胫后动脉共发出穿支血管数为52支,胫后动脉穿支血管的次级分支血管可分为四种类型。小腿上1/3发出穿支血管数较少,蒂部长且管径粗;中下2/3发出穿支血管数较多,其中中1/3穿支血管相对较长且较粗,下1/3穿支血管较短且较细。4.2第二章本组24例胫后动脉穿支系列组织瓣全部成活,供区植皮成活良好,创面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24个月,皮瓣外形、弹性、质地、色泽均可。术后随访X线片,均在3~12个月骨折线消失,骨愈合良好。其中12处皮瓣存在不同程度臃肿,经过二期去脂修整后与周围皮肤平齐,其余皮瓣外形较为满意。15例手部损伤的患者,术后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1例,良3例,可1例。9例足部及小腿部创伤的患者,术后经过锻炼,可负重行走且未感觉疼痛。5小结5.1第一章小腿内侧上2/3段胫后动脉发出的穿支,适合切取带蒂转移或游离移植的胫后动脉穿支系列组织瓣;下1/3段胫后动脉发出的穿支,适合切取带蒂转移的胫后动脉穿支系列组织瓣。胫后动脉穿支血管的次级分支血管有四种类型,可切取穿支系列组织瓣,如穿支皮瓣、穿支双叶皮瓣、穿支嵌合组织瓣、穿支蒂桥式组织瓣等。5.2第二章以胫后动脉发出的单一穿支为蒂切取的穿支双叶皮瓣、穿支嵌合组织瓣和穿支蒂桥式组织瓣是可行的。三种组织瓣血供可靠,且不牺牲胫后动脉主干血管,供区影响小,受区外形功能恢复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创面修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