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中国的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是中国女性主义批评直接和重要的话语资源,在借鉴和吸收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同时,我们不应漠视中国女性主义批评滥觞的本土话语资源:即中国以儒家为中心的文化传统与哲学、近现代启蒙语境中的妇女解放话语、建国初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妇女解放话语。 中国家国同构的伦理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与阴阳和谐学说内在地制约着中国的民族性格和文化走向。对于中国文化传统与哲学的再探讨,有助于我们更深层地把握中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发展差异的根源所在,在此基础上生发中国本土的女性主义理论。 近现代启蒙话语以其鲜活和丰富得到学人的不断开掘,蕴含其中的妇女解放话语,呈现出如下特点:熔铸于阶级、民族话语中,与现实形成互动,关注下层劳动妇女。对这一时期妇女解放话语的梳理,并对其生发的深层原因的分析,必将有益于中国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反思,从而明确其在当代的发展路向。 建国初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妇女解放话语对中国妇女在社会变革与文化变迁中的女性角色的扭曲与迷失作了有益的探讨,激起了学界对妇女问题的再度重视,直接构成了我们面对西方形形色色的女性主义批评的期待视野,影响和制约着我们对西方形形色色的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解和接受。 要言之,中国本土话语资源不乏亮点和特色,它们不仅构成了历史的存在,还仍然在结构着我们的现实状态,因而,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应深深植根于我们自己的本土话语资源。只有这样,中国女性主义批评才是有中国特色和根基牢固的,在此基础上,才能逐步实现中西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双向阐发”,摆脱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在中西文论交流中的逆差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