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文明的结晶,相传由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希腊被释奴隶伊索创作,后人又将一些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统归于伊索名下,汇编成如今的《伊索寓言》。西方对《伊索寓言》的研究和译介早已起步,流传着拉丁语、英语、法语等各种译本。到17世纪初,《伊索寓言》随着来华传教士传入我国,开启了《伊索寓言》在我国的译介史。目前,国内学者主要是针对某一汉译本进行研究,很少从整体上关注其发展历史。本文以译介学为指导,尝试对《伊索寓言》的汉译史进行分析研究。选用译介学作为本文的理论支撑,是由其内涵和《伊索寓言》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译介学不再仅仅关注语言层面上出发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转换问题,而是更加注重语言转换过程中源语信息的失落、变形、增添、扩伸等问题,除了关注译本本身以外,还对译本的译者、读者和接受环境等问题予以重视,它关心的是翻译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经译者加工的《伊索寓言》,结合了译入语的文化特点,针对目标读者作出了调整,每一时期的《伊索寓言》汉译本都有其独自的特点,不能单纯地以翻译质量来评判其优劣,而是要从各个层面入手,探寻其文学价值。本文从译介学理论视角出发,考察《伊索寓言》在中国的译介情况,分析其译介特色,探讨《伊索寓言》在中国是如何被翻译、介绍、传播和接受的。引言部分主要梳理了有关汉译《伊索寓言》的研究,并指明本文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整理和完善。同时这一部分也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创新点等内容。正文部分是对《伊索寓言》汉译史的研究,主要分为明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期,分别对每个时期《伊索寓言》的汉译本进行探讨,围绕汉译本的出版信息、文本内容、译者和读者等相关信息展开研究,分析译本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探讨不同时期不同译介策略的成因,多方面地把握《伊索寓言》的汉译史。结语部分总结了《伊索寓言》在中国的译介特色,本文认为《伊索寓言》在我国的译介经历了起步、发展和成熟的阶段,每个汉译本都具有其文学价值和时代特点。笔者试图通过对《伊索寓言》汉译史的整理,为我国的文学翻译工作提供一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