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瑞芬太尼(remifentanil)是1995年开始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型μ受体激动剂,由于该药主要经血液和组织中非特异性酯酶水解,且其具有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恢复快等特性,使得该药被推荐用于抑制手术刺激时的心血管反应。但随着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该药引起心动过缓、血压降低的报告也日益增多。目前理论学术上对瑞芬太尼导致心动过缓的机制存在争议。传统的观点认为阿片类药导致的心动过缓是由中枢迷走神经调控的;但亦有研究结果表明瑞芬太尼引起心率下降的现象不能完全用中枢迷走神经的作用所解释,即该药对窦房结亦可能有直接抑制作用。目的:本实验研究了瑞芬太尼对离体家兔窦房结细胞自律性的影响,进而探讨是否瑞芬太尼具有直接作用于窦房结导致心率下降的效应及该作用涉及的机制,为临床上解释瑞芬太尼引起心动过缓现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细胞内微电极记录技术观察瑞芬太尼对离体家兔窦房结起搏细胞动作电位是否有影响以及该电生理效应是否有量效关系;在此基础上给予钙通道开放剂Bay K8644、钾通道阻断剂TEA后,观察其对瑞芬太尼电生理效应的影响,以判断其效应是否与该通道有关。结果:1、一定范围内瑞芬太尼(2-8ng/ml)对家兔窦房结具有浓度依赖性地抑制作用,如结果所示该药可降低窦房结起搏细胞动作电位参数APA、RPF、VDD,延长APD90。在8ng/ml浓度下,APA由对照的70.6±3.0mV下降到60.6±2.8mV(P<0.01),VDD和RPF分别由对照的65.0±4.0mV/s和122.4±12.7beats/min下降到34.5±4.2mV/s和101.4±11.2beats/min(P<0.01),APD90由对照的137.1±7.3ms延长至152.3±5.9ms(P<0.01)。而给予大浓度瑞芬太尼(16ng/ml和32ng/ml)后起搏细胞动作电位各参数不再发生变化。2、给予16ng/ml瑞芬太尼15分钟后,APA由对照的69.9±2.4mV下降到60.5±2.2mV(P<0.01), VDD和RPF分别由对照的64.5±3.5mV/s和122.6±9.8beats/min下降到34.6±2.9mV/s和101.8±9.6beats/min(P<0.01),APD90由对照的137.9±7.4ms延长至152.4±5.9ms(P<0.01);Bay K8644(16ng/ml)预先给药可逆转瑞芬太尼对窦房结起搏细胞的电生理效应。3、给予16ng/ml瑞芬太尼15分钟后,APA由对照的67.5±2.2mV下降到61.8±2.8mV(P<0.01), VDD和RPF分别由对照的60.0±2.0mV/s和119.3±6.6beats/min下降到35.0±2.9mV/s和99.6±5.8beats/min(P<0.01),APD90由对照的133.0±3.3ms延长至148.8±5.3ms(P<0.01);TEA(20nmol/L)预先给药对瑞芬太尼诱发窦房结起搏细胞的电生理效应无影响。结论:瑞芬太尼对家兔窦房结起搏细胞有负性变时作用,这些效应可能与其抑制钙通道阻断Ca2+内流有关,而非通过开放钾通道增加K+外流起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