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寻求优质教育成为家庭的共同需求和常态趋势,再加上国家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各项利好政策不断完善,中小学择校的流程越来越便捷,择校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但是,择校是否一定会给学生的学习成绩或学业自我带来好处?以往有关的心理学研究并不多见。本文旨在探究“择校对初中生学业成绩与学业自我概念的影响”,期望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不断更新完善择校政策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在选择不同类型学校方面给予家长和学生一定的借鉴性的建议,给愈演愈烈的择校热适度降温。本研究选取了武汉市HY区三所不同类型的学校:一类初中(重点校,武汉市前十强)、二类初中(次重点校,武汉市前二十强)、三类初中(普通校)。为了获取相对均衡的学业总成绩,我们在教务处的帮助下随机抽取了一类学校三个年级的12个普通班、二类学校的8个次重点班、三类学校的10个重点班,共30个班级1700名学生作为被试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最后回收有效问卷1601份。我们还收集了抽样班级各学期的学业考试成绩,然后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1.择校并不能有效提高学业成绩。在控制初始成绩后,择校对八年级成绩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择校学生的成绩更差。择校对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成绩的预测作用不显著。2.择校对学业自我概念有积极影响。控制初始成绩后,择校可正向预测学业自我概念。3.学校类型能够正向预测学业成绩与学业自我概念。学生的初始成绩对后来的学业成绩有正向预测作用。对已择校的20多名学生家长进行访谈,结果发现:1.择校不能明显提升学生的成绩。2.择校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学业成绩与心理压力方面。3.择校很难达成家长的预期。综合调查和访谈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择校并不能有效提高学业成绩。择校对初始成绩中等的学生的学业成绩有负向影响。2.择校能够有效提高学业自我概念。3.学校类型能够正向预测学业成绩和学业自我概念。总之,择校不一定能提高学业成绩,有时候择校会适得其反,家长应根据学生实际理性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