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失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一种不能完全靠个人和家庭力量来抵御的经济风险。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城镇下岗失业人数逐年上升,失业率居高不下,失业人员的生活保障和再就业问题成为摆在我国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而艰难的课题。失业保障问题解决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我国失业保障制度从建立至今虽经过两次大的调整,但仍存在不少弊端,对解决当前及今后的失业保障问题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健全我国失业保障制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以我国失业保障制度的构建和发展为线索,通过对制度变迁的历史回顾,探讨制度创建的历史背景,追寻其不断探索和调整的历史轨迹,进而结合现实,指出现行失业保障制度的缺陷,并针对我国现行失业保障制度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和优化的方向。 本文整体结构可划分为五个部分。在第一章“导论”之后的第二章中,笔者以纵向研究方法考察中国失业保障制度的变迁历程,并从保险覆盖面、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待遇水准等要素比较制度的变化轨迹。第三章根据社会政策分析和评估的一般方法,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从失业保障对各方需求的满足程度、制度运行中的政策和资金保障情况、失业保险金的发放和就业培训和服务的开展以及资金分配的公平性四个方面对制度运行的诸方面状况进行检视,以期对政策效果做出客观的评价。转型时期,不仅是经济体制的转型,同时也是文化、社会心理等各方面的转型,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出现的失业也有着不同于正常失业的特点。第四章中将从隐性失业显性化、人口压力、心理冲击和加入WTO的全球化影响四个方面论述转型期对保障制度的挑战。特殊的现状对制度提出改进要求,第五章中将从资金来源及筹资模式、覆盖范围、管理制度等方面加以制度建设和调整,以便不断增强失业保障制度的有效性,使之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劳动力市场结构和各方需要的变化,保持失业保障制度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