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加压素Ⅱ在嗜铬细胞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来源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_b_c_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尾加压素Ⅱ(UⅡ)最早是由teleost鱼脊髓尾部神经内分泌器官urophysis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具有环状结构的肽类物质,在哺乳动物中为迄今已发现的最强的血管收缩剂。G蛋白偶联受体14(GPR14)是其特异性受体。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UⅡ对大鼠嗜铬细胞瘤细胞系PC12细胞及体外培养的人原代嗜铬细胞瘤细胞的增殖作用;UⅡ及其受体GPR14 mRNA在正常肾上腺皮质、髓质和嗜铬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初步探讨UⅡ及其受体GPR14在嗜铬细胞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1.用噻唑兰法(MTT法)观察不同浓度(10-10、10-9、10-8、10-7、10-6mol/L)的UⅡ对大鼠嗜铬细胞瘤细胞系PC12细胞增殖的作用,及UⅡ(10-7mol/L)在不同时间(12、24、36、48、60、72小时)对PC12细胞增殖的影响。 2.用IA型胶原酶连续分次消化人嗜铬细胞瘤组织,分离培养人原代嗜铬细胞瘤细胞,用MTT法观察不同浓度(10-10、10-9、10-8、10-7、10-6mol/L)的UⅡ对人嗜铬细胞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3.提取组织总RNA,逆转录后以UⅡ和内参照GAPDH,GPR14和内参照β-actin进行同管扩增PCR,以扩增的目的条带灰度和内参照条带灰度比值UⅡ/GAPDH和GPR14/β-actin,对UⅡ和GPR14mRNA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并根据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如肾上腺和肾上腺外、良性恶性等进行分类,比较不同临床类别的嗜铬细胞瘤组织中UⅡ和GPR14mRNA表达的差异。 结果: 1.不同浓度的UⅡ(10-10、10-9、10-8、10-7、10-6mol/L)和UⅡ(10-7mol/L)在不同的作用时间(12~72小时)对PC12细胞的增殖均无明显影响。
其他文献
研究了星历约束下不同太阳—行星系统Halo轨道间转移的多目标优化设计问题。分析了直接和间接两种转移方式的特点,并引入伪流形技术加快了Halo轨道的逃逸和捕获速度。构建了
本文介绍了四川蒲江县构造点-线-网-面农民职业培训的做法。
总结近几年不同水体优控污染物筛选方法,在不同水体优控污染物筛选中应用的方法,统计不同水体中适合的优控污染物筛选的方法得到的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河流水、水库水中
为探究龙眼核中的主要多酚种类及其抗氧化性能,依次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有机溶剂萃取、AB-8型大孔树脂和Sephadex LH-20型葡聚糖凝胶树脂分离纯化龙眼核多酚,经液质联用仪鉴
化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在化疗中由于常见的骨髓,抑制,限制了化疗药物的使用剂量,进而影响了临床治疗的疗效。肿瘤耐药基因治疗的研究为解决化疗所引起的骨髓
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经济之田需要金融活水的灌溉,乡村的振兴需要金融的支撑。基于我国城乡金融的发展差距,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成为实施乡村振兴的必要环节和重
一、灾后心理应激反应突如其来的灾难事件发生时,个体所处的紧急状态会表现出情绪、认知、行为活动等一系列改变,这些改变可能会导致一些人出现各种轻重不一的躯体症状,也可
以星体表面的图像数据为基础,根据撞击坑的向阳面呈亮色调而背阳面呈暗色调的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的星体表面撞击坑自动提取方法。该方法先用自适应双阈值分割法对星体表面的光学图像进行分割处理,获取图像中明暗区域的形状和位置信息;再用统计学原理分析明暗区域组成结构、像平面上光照方向,结合相关的约束条件来匹配同一撞击坑的明暗区域,同时拟合出撞击坑的外边缘并确定其半径、位置等信息。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从
采用浸泡试验、物相分析、显微组织观察等方法研究了ZM5镁合金和ZM5-0.1RE(RE为混合稀土)镁合金在质量分数为3.5%NaCl溶液中的腐蚀性能及机理。结果表明:加入0.1%RE后细化了ZM5镁合金
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Bispecific monoclonal antibody,BsAb)是由两个不同的单克隆抗体分子构成。BsAb能同时特异地结合两个不同抗原表位,如其中一结合位点能识别并特异地结合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