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重度牙周炎基础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变化及分析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pngege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牙周基础治疗对于中重度牙周炎的临床疗效,分析影响各临床指标变化的相关因素。旨在观察系统完善及个性化的的牙周基础治疗方案为患者牙周情况带来的变化。方法:收集临床16例患牙周炎病例,在治疗前了解患者的全身状况,进行多项传染性病毒检测,包括肝炎病毒、梅毒病毒及艾滋病病毒检测;拍摄术前曲面断层片,仔细检查患者的牙周破坏情况,确定治疗方案。对纳入试验的患者分次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共三次,并在治疗前(基线水平)及治疗后一个半月、治疗后三个月对纳入本次临床观察的16例患者的142颗牙(852个位点)进行牙周临床指标测量,这些指标包括:牙周袋探诊后出血(BOP)、菌斑百分率、牙周袋探诊深度(PD)、附着水平变化(CAL)。测量数据按基线水平的PD数据分为三组,分别为PD在1-3mm之间、4-6mm之间、大于7mm。结果:中重度牙周炎的患者经过牙周基础治疗后牙周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BOP:在治疗前72%-90%的牙面探诊出血,经过机械治疗后一个月BOP指数下降到40%-46%,三个月后指数进一步下降,达到28%-32%的水平。菌斑百分率:治疗前菌斑指数在67%-77%之间,治疗后一个半月、三个月均显著下降,较治疗前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一个月菌斑指数均值控制在20%以下,但治疗后三个月的指数回升,达到35%,与治疗后一个半月指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D:牙周袋深度均降低,治疗后六周结果显示:初诊牙周袋深度在1-3mm组牙周袋牙周袋平均增减少0.7mm,4-6mm组牙周袋均值减少1mm,7mm及以上组的牙周袋减少量最多,平均为1.3mm,治疗后三个月牙周袋深度进一步减少,1-3mm组牙周袋较治疗后六周又减少了0.4mm,4-6mm组及7mm以上组牙周袋下降值分别为0.7mm、0.8mm。治疗后三个月的效果优于治疗后一个半月的效果。CAL附着水平变化:初诊时1-3mm组在机械治疗后一个半月附着水平有0.1-0.5mm的少量丧失,治疗后三个月与治疗后一个半月的相比无显著差异;4-6mm组附着水平在治疗后一个月只有0.1-0.3mm的附着增加,治疗后三个月的改变与治疗后一个月相比无显著性差异;7mm及以上组在治疗后一个半月有0.4-1.2mm的附着增加,治疗后三个月附着水平进一步改善,又有0.4mm的增加。结论:牙周病基础治疗对于中重度牙周炎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多数患者在经过系统完善的牙周基础治疗后牙龈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牙周病处于稳定期,同时牙周病治疗效果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医生应该针对每个患者的特点采用相对应的个体化治疗,以求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以作者与青年学人翟永明的私人交往为切入口,试图以此个案为例,论及从社会基层起步的一代青年学人的成长历程、成长形态,并在此种论述中,论及时代环境、高校教育、个人经济条件、现行学术体制、个人性情等等对一代青年学人成长的影响,论及文学的本质属性在文学研究文学批评中的位置,并对一代青年学人提出了时代性的期盼。关键词:青年学人;文学研究;翟永明翟永明在大学本科时,我是他当代文学课的老师,其后多年
摘 要:新时代中国文艺发展进入文化强国战略推进的黄金时期,批评理所当然也进入了“批评的时代”,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基于批评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文学评价机制功能作用发挥,从“批评之问”入手对症下药,回归批评要的就是“批评”本位;从“批评之道”追根溯源,重构批评精神和批评传统;从“批评之器”落脚以夯实批评基础,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构成批评之问-批评之道-批评之器三位一体的结构系统与内在逻辑,形成新时
摘 要:脑机接口是一种重要的人工智能技术。这种技术与话语、影像形成了双向的互动,形塑着当代人的想象。脑机接口题材的人工智能电影不仅为我们提供一个知识启蒙、后人类想象的空间,还为人类反思当下的处境创造了一个契机。脑机接口意象同时创生了一个主体性存续与消亡的张力演示的场域:在碳基与硅基的交互中,人何以继续为人,还是行将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这些都是此类影像的价值,也是对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警醒。  关键词
摘 要:“背叛转折”在科幻电影中作为情节反转、剧情高潮的关键扣环出现,但在关注其故事性作用之外,这一转折所表征的面对人工智能时的伦理困境、所意蕴的情感维度、所激发的理论灵感,在电影的“运动-影像”中,也从荧幕虚构作用至日常现实。人工智能电影在此既是一个人类中心主义批判自镜的思想命题,又被体验为一种情感综合与伦理实践。关键词:人工智能;科幻电影;背叛转折;拟人;情感;后人类随着1896年1月“火车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