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从城镇化建设发展的规律来看,城镇化建设必须与经济协调发展。1996年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同时,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城镇化建设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并非总能达到很好的协调状态。伴随着城镇化建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由于这两者不协调发展而产生的诸多问题也日益突显,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迫在眉梢。本文从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理论入手,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统计年鉴相关数据,采用墒值法和时序多指标法,结合隶属度函数,计算并分析了我国从1995年到2009年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我国城镇化建设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选题的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述评、研究的思路、方法与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对城镇化、经济发展、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等概念进行界定,简要介绍了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根据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将城镇化划分为同步城镇化、超前城镇化和滞后城镇化三种模式。第三部分介绍了我国建国以来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城镇化建设的特征,重点介绍了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的城镇化发展历程和城镇化建设特征。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比较曲折但总体水平是上升的,城镇的布局向西偏移,城镇化进程与政治联系比较紧密而与经济联系较少。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是平缓上升的,城镇化的主战场转到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进程与经济的联系加强而与政治的联系减少。第四部分对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特征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建立一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墒值法和时序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结合隶属度函数,运用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并分析了1995-2009年我国31省市的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动态协调系数,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较好,中部次之,西部较差,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城镇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协调性趋势增强。第五部分分析了影响我国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因素。主要有制度因素、经济因素与其他制约因素,包括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制约,经济体制的不完善,缺乏合理与长远的城镇化建设规划,基础设施薄弱,城镇管理滞后,城镇资本运营市场机制的缺失等。第六部分对全文做了一个总结并提出了促进我国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包括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户籍制度改革、逐步调整城乡土地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制度创新和城镇管理等。